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逆散治疗慢性肝炎、脂肪肝与肝癌的物质基础和保肝的作用机制,同时揭示四逆散治疗肝病“异病同治”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SP、CTD、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与相关文献检索四逆散有效化学成分、靶点和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疾病靶点;利用TBtools软件获取四逆散保肝作用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有效化学成分-靶点”网络与潜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注释;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功能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取四逆散有效化学成分个、靶点个,慢性肝炎靶点个,脂肪肝靶点个,肝癌靶点个,四逆散保肝作用的潜在靶点30个。GO生物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潜在靶点共涉及个生物过程,参与51条信号通路,排名前20的通路中与肝病相关的有9条。结论四逆散可能是通过调控IL-6、VEGFA、EGFR、PPARG、CASP3等潜在靶点和HIF-1、TNF、PI3K-Akt等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等功能,从而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四逆散是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4味中药组成的方剂,首载于《伤寒论》。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后经世代医家传承总结,多用作疏肝健脾的基础方,附方亦有柴胡疏肝散、枳实芍药散等。四逆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发阳气,为君;白芍敛阴养血、调达肝气,为臣;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和中健脾,为使,四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之功。四逆散临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肝胆、妇科、泌尿系男科、儿科、神经系统、内分泌、外科等疾病,疗效确切,效果显著[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逆散具有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血清内毒素、调节基质降解、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等作用,在治疗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癌等肝脏疾病过程中,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2-5]。目前肝病致死人数在世界死亡总人数中约占7.9%[6],由于现有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临床中仍需新型有效的肝病防治药物,保肝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广阔的科研和应用价值。近年来,人们引入了网络药理学系统评估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而探索中药发挥药效的分子机制。通过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网络和相关数据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全面系统地识别中药的靶蛋白并评估其对疾病的影响[7-9]。吴丹等[10]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了逍遥散治疗抑郁症与糖尿病“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何信用等[11]应用网络药理学探究了黄连解毒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分子机制;郑罗棋等[12]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了吴茱萸致毒性的潜在分子机制。因此,基于网络的筛选在中药的二次开发和机制预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目前已鉴定的四逆散中药物有效活性成分和潜在的肝病靶点为基础,进行四逆散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探究四逆散保肝的作用机制,旨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四逆散有效化学成分与靶点的收集
在TC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