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观察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灵枢?本藏》)。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是心火亢盛之病。若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是肝气犯脾;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多见于肾水上凌于心。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以气味辨则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如酸味入肝,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不同脏腑的病变,其传变规律不同。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这里的“实其脾气”,是指在治疗肝病的基础上佐以补脾、健脾。

3.确定治则治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以使之恢复,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肝血不足,除须用补肝血的药物(如白芍等)外,还可以用补肾益精(如何首鸟等)的方法,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的恢复。

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以除其“母脏”的亢盛之气。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如龙胆草、柴胡等)外,还可用清泻心火(如生地、木通等)的方法,以消除亢盛的肝火。

②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士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牌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人体五脏相克关系异常而出现的相乘、相侮等病理变化的原因,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太过”者属强,表现为机能亢进;“不及”者属弱,表现为机能衰退。因而治疗上须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若一方虽强盛而尚未发生克伐太过时,亦可利用这治则,预先加强其所胜的力量,以阻止病情的发展。

,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牌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又如木本克土,若土气壅滞,或脾胃湿热或寒湿壅脾,不但不受木之所克,反而侮木,致使肝气不得疏达,称为“土壅木郁”,治疗应以运脾祛邪除湿为主。抑其强者,则其弱者机能自然易于恢复。

,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制水,反遭肾水之反克而出现水湿泛滥之证,称为“土虚水侮”,治疗应以健脾为主。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功能。

②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牌法(或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之证。

: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一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若属肝火亢盛,左升太过,上炎侮肺,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证,当清肝平木为主,兼以滋肺阴以肃降肺气为治。

: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4.指导针灸取穴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如治疗肝虚证时,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肾经的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进行治疗。若治疗肝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以达到补虚泻实,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之效。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人的情志活动,属五脏功能之一,而情志活动异常,又会损伤相应内脏。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人的情幸变化也有相互抑作用。临床上可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文编李凡

网编刘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pz/56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