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耆):别名:绵芪、绵黄芪、箭黄芪、口芪、白皮芪。
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
Bge.var.mongholicus?Hsiao的干燥根。
甘,温。归肺、脾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9~30g或入丸散、膏剂。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需慎服。
1市斤=克=16两=钱=0分
每“两”重31.25克,
每“钱”重3.克,
每“分”重0.3克。
(1)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落,脱肛:
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三分,当归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2)阴阳气血不足,腹中拘急,自汗或盗汗,身重或不仁,脉大而虚:
黄芪一两半,桂枝、炙甘草、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糖(烊化)一升。水煎,分三次服。(《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
(3)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人参、黄芪(炙)各三钱,炙甘草一二钱,升麻五七分(炒用),白术(炒)一二钱。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温服。(《景岳全书》举元煎)。
(4)表虚自汗:
防风一两,黄芪、白术各二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医方类聚》玉屏风散)。
(5)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1)膜荚黄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m。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cm,根头部直径1.5~3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形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cm,先端钝尖,基部楔[xiē]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花10~25朵,小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窄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6cm,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cm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
(2)蒙古黄芪(红蓝芪、白皮芪):形似上种,唯其托叶呈三角状卵形,小叶较多,25~37片,小叶片短小而宽,呈宽椭圆形。花冠黄色,长不及2cm。荚果无毛,有显著网纹。
多生于海拔~m的山区或半山区的干旱向阳草地上,或向阳林缘树丛间。
(1)膜荚黄芪(卜奎芪、口芪):生于向阳山坡、灌丛边缘及旱坡沙质壤土地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四川和西藏等地。
(2)蒙古黄芪(红蓝芪、白皮芪):生于山坡、沟旁、山野下疏林。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地。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粗下细,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及横向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呈菊花心状。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以身干、条粗长而直、皱纹少、粉性足,质坚实而绵、不易折断、断面色黄白、味甜、无黑心者为佳。
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蒙古黄芪主产于山西、内蒙古、吉林、河北。
膜荚黄芪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野生品于秋季采挖根,栽培品于播种后2~3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晒干,扎成小捆,即是生黄芪。
(1)黄芪: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蜜黄芪: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50kg用炼熟的蜂12.5kg)。
(3)炒黄芪:取黄芪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具焦斑或深黄色。
(4)酒黄芪:取黄芪,加米酒拌匀,放1小时后炒之(每kg黄芪,用米酒12.4kg)。
(5)盐黄芪:取黄芪片用盐水拌匀,润透至盐水尽时,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g黄芪,用盐9g,水适量)。
黄芪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片,直径8~35mm,厚1~4mm。外表皮浅棕黄或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浅黄色,木质部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嚼之微有豆腥味,味微甜。蜜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有光浑,略带黏性,味甜,具蜜香气,嚼之有豆腥味。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深黄色,微有焦斑。酒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黄色,微有酒香气。盐黄芪形如黄芪片,表面黄色,微有咸味。
含黄酮类成分:膜荚黄芪含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毛蕊黄酮-7-0-β-D-葡萄糖苷、刺芒柄花素-7-0-β-D-葡萄糖苷、9,10-二甲基紫檀烷-3-0-β-D-葡萄糖苷、6,4′-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苷、3′-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酮-7-0-β-D-葡萄糖苷、8,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奥刀拉亭-7-0-β-D-葡萄糖苷、熊竹素、(6aR,11a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蒙古黄芪含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柠檬素、熊竹素、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及其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7-0-β-D-葡萄糖苷、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0-β-D葡萄糖苷、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0-β-D葡萄糖苷、3′-甲氧基-5′-羟基异黄酮-7-0-β-D-葡萄糖苷射等;皂苷类成分:膜荚黄芪含黄芪皂苷Ⅰ~Ⅷ、乙酰基黄芪皂苷、异黄芪皂苷Ⅰ、大豆皂苷Ⅰ、膜荚黄芪苷等;蒙古黄芪含黄芪皂苷Ⅰ、Ⅱ、Ⅳ,大豆皂苷Ⅰ、琼脂黄芪苷Ⅱ等;还含多糖类成分。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芪皂苷对心肌有正性肌力的强心作用,与强心苷类药物相似。采用离体豚鼠心脏灌流和猪冠脉螺旋条生物测定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豚鼠冠脉及猪冠脉的直接作用,黄芪注射液使豚鼠冠状动脉流量增加,并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可使氯化钾和组织胺诱导猪冠状动脉收缩曲线压低。黄芪冻干粉可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显著减慢心率。黄芪通过抑制钙调蛋白而抑制磷酸二酯酶(PDE)的活性,使血小板内环磷腺苷(cAMP)水解减少,含量增高,黄芪皂苷(AS)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栓形成、延长动脉血栓形成时间的作用。其机制与阿司匹林不同,可能是增强了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改变了血栓素(TXB2)/PG12比值;从而起到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2)对血糖的影响:黄芪多糖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对苯乙双胍引起的小鼠实验性低血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黄芪注射液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黄芪甲苷溶液具有促进Wistar糖尿病大鼠血浆胰岛素和C肽分泌的作用,并随作用的时间延长,分泌作用增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分泌,诱发β细胞内胰岛素颗粒活性恢复来实现的。
(3)增强免疫力及抗病毒作用:黄芪对正常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体内应用黄芪多糖(mg/kg,每天1次,连续5天)可明显提高烧伤小鼠T淋巴细胞的转化、白介素2(IL-2)的产生及白介素-2受体(IL-2R)的表达。其对烧伤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依赖于巨噬细胞,通过刺激其分泌白介素1(IL-1)、抑制前列腺素E2(PGE2)合成,而促进IL-2产生及IL-2R表达,进而增加T淋巴细胞增殖。黄芪对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2病毒后的大鼠,有明显的抗病毒,保护心肌及改善心肌细胞异常电活动等作用,可阻止病毒在心肌细胞内的进一步繁殖,减轻病毒对心肌细胞结构的损伤,加快受损心肌的康复过程。临床研究证实,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优于一般常规治疗。
(4)抗氧化、抗衰老作用:黄芪毛状根能改善衰老小鼠记忆力,提高脑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降低肝脏丙二醛(MDA)含量,能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肾MDA含量及血肌酐浓度,说明黄芪毛状根具有抗过氧化作用。黄芪对自然衰老大鼠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部位降低的M胆碱受体数目有显著的上调作用,对改善记忆思维能力有一定效果。
(5)抗肿瘤作用:硒能抑制癌细胞的氧化磷酸化,并对各种金属如镉、汞等一些化学致癌物有拮抗作用。黄芪富含硒,有实验考察了黄芪多糖对3个品系的小鼠、6种细胞系瘤株移植后的抑瘤作用,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对小鼠S、H22、裸小鼠的Anip、人HC腹水型细胞瘤株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芪有对抗毒素B诱发癌变的作用,可增强环磷酰胺(CTX)的抗癌活性,并促进因CTX所致机体造血功能损伤的恢复。黄芪总
黄酮(TFA)可降解细胞脂质过氧化物生成,阻断自由基的链式反应,防止细胞损伤和致突变作用,从而在生化反应环节发挥防癌、抗癌的作用。
(6)抗缺氧作用:黄芪多糖既可延长常压、减压小鼠的存活时间,又可延长氰化钾中毒小鼠(细胞内缺氧)及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细胞外液缺氧)的存活时间,还可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脑缺氧)的持续时间及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小鼠的存活时间。黄芪多糖具有明显减少全身耗氧及增加组织耐缺氧两方面的作用。
(7)抗疲劳作用:参芪合剂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临床实验表明,参芪合剂有加速疲劳恢复,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能使大运动量训练后的尿蛋白呈下降趋势。可以延长睡眠,增加食欲。
(8)对肺脏、肾脏、肝脏的保护作用:黄芪可有效地减轻氧自由基造成的肺损伤。肾血流动力学异常,肾组织病理改变和保护修复肾小球基底膜,对肾炎、肾病和
肾衰模型均有保护作用。实验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大鼠予以黄芪多糖(APS)27.8g/kg,结果使大鼠的蛋白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清和尿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明显降低,系膜细胞增殖和基质增多受抑。说明APS可以明显减轻肾小球系膜的病理改变。推测可能是通过抑制IL-6的分泌而抑制系膜增生,从而保护肾脏。黄芪具有解毒、护肝作用。
(9)抑菌作用:黄芪在体内外对志贺痢疾球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杄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具有抑菌作用。
(10)抗炎及镇痛作用:黄芪总黄酮可使佐剂性关节炎所致大鼠血清丙二酮、白介素-1和亚硝酸盐量明显降低,改善炎症。黄酮总皂苷可使角叉菜胶诱导大鼠气囊炎症的渗出液量,中性白细胞游出数和蛋白质渗出量显著减少。还可显著抑制小鼠福尔马林致痛后第二时相的疼痛反应。
(11)降糖作用:黄芪注射液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黄芪多糖冲剂治疗Ⅱ型糖尿病38例表明黄芪多糖冲剂能够降低血糖,改善临床症状,疗效与消渴丸相当。黄芪甲苷溶液具有促进Wistar糖尿病大鼠血浆胰岛素和C肽分泌的作用,并随作用时间延长,分泌作用增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类胰升血糖素肽-1(GLP-1)的分泌,诱发β细胞内胰岛素颗粒活性恢复来实现的。
(12)其他作用:黄芪能增强低剂量IL-2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的细胞毒素效应。黄芪在人体损伤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具有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一定的修复和激活作用。在体外试验中,黄芪对培养的鸡胚软骨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黄芪对防止和洽疗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一定的作用。
(1)同属植物中下列数种植物的根在不同地区也作黄芪入药。
1)东俄洛黄芪(黑毛果黄芪、白芪、塘古耳黄芪)
AstragalustongolensisUIbr.形似前种,其特点为通体被黑色硬毛,小叶较少,只有7~11片。荚果条形,也被黑色。
分布于甘肃、青海和四川等省。其根,甘肃称白大芪、马芪,亦作黄芪入药。
2)金翼黄芪AstragaluschrysopterusBunge植株各部分或多或少被伏贴的稀柔毛。小叶13~19片,矩形或宽椭圆形,长7~19mm,宽3~8mm,先端钝圆;托叶披针形,分离,花黄色,3~19朵排列为稀疏的穗状花序;花冠长约12mm,龙骨瓣较旗瓣和翼瓣为长。荚果倒卵形,两侧扁,无毛,其下有远比荚果长的子房柄,含种子1~2粒。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其根河北称小黄芪,甘肃南部作小白芪入药
3)多花黄芪AstragalusfloridusBenth.茎相当坚韧,粗,挺直,下部往往无枝叶,植株各部有黑色或白色柔毛;小叶13~53片,条形披针形,长8~20mm,宽2.5~5mm,先端钝,或近于急尖,并有突出的细尖,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分白色并有或多或少的白色、伏贴状柔毛。花白色或黄色,多而密,13~40朵,常偏向一侧,俯垂,排列为头状或矩形的总状花序,龙骨瓣比旗瓣和翼瓣短。荚果纺锤形,膨胀,先端无长尖喙,被伏贴黑色长毛,种子多数。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区。其根四川作川锦芪或白锦芪入药。
4)茂汶黄芪AstragalusmaowenensisHsiaomss形似东
俄洛黄芪,其区别为花萼筒一侧开裂,萼筒内面光滑无毛,萼齿较钝;小苞片形大,窄卵状披针形,子房近光滑无毛。
分布于四川茂汶县。
5)云南黄芪AstragalusyunnanensisFranch主要特征为茎极短。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1~23,卵圆形,上面近无毛,下面有白色柔毛;叶轴有柔毛;托叶宽卵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冠橘黄色;子房有白色长柔毛,有明显的子房房柄、荚果卵形。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其根在西藏部分地区
作黄芪入药。
6)梭果黄芪AstragalusernestiiComb.其根具有膜荚黄芪的利尿降压作用,但强度较弱。四川理塘有以代黄芪用者。
7)鸟拉特黄芪(贺兰山黄芪、粗壮黄芪)AstragalushoantchyFranch.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新疆以根作黄芪使用。过去误称库伦芪,实质内蒙古不产。
8)天山黄芪(伊宁黄芪AstragaluslepsensisBunge分布于天山北坡至帕米尔,新疆作黄芪使用。
9)秦岭黄芪AstragalushenryiOliv.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北西部地区作黄芪使用。
10)彭果黄芪AstragalusturgidocarpusK.T.Fu分布于甘肃,四川茂汶、理县,四川称绵芪入药。
(2)同科岩黄芪属(Hedysarum)的多种植物,商品称为红芪,也时作黄芪入药,参阅“红芪”项下。
(3)个别地区过去常有将豆科苜蓿属植物的紫苜蓿MedicagosativaL.(安徽),草本樨属植物草本樨MelilotussuaveolensLedeb.(东北),白香草木樨MelilotusalbusDesr、(山西),锦鸡儿属植物锦鸡儿Caraganasinica(Buchoz)Rehd.(华东),棘豆属植物蓝花棘豆Oxytropiscaerulea(Pall)DC.(河北、山西),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DC.(青海),野扁豆属植物毛野扁豆DunbariavillosaMakino(河南)和锦葵属植物圆叶锦葵MalvarotundifoliaL.(江苏),蜀葵属植物药蜀葵AlthaeaofficinalisL.(新疆)等的根称“土黄芪”或直接混称“黄芪”的,应注意鉴别,不要误作黄芪使用。
下面摘录于《中药处方》一本全
性温,味甘。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用量9~30克。
验方
(1)自汗:生黄芪30克,白术10克,防风5克,三角麦24克,水煎服。
(2)贫血:生黄芪30克,当归6克,羊肉30克,同炖服。
(3)夜尿多:生黄芪30克,枸杞15克,菟丝子15克,水煎服。
下面4张文字图片来自《本草纲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