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药趣事
柴胡——名称的由来有个民间传说。从前,一地主家有两个长工,一姓柴,一姓胡。有一天姓胡的病了,发热后又发冷。地主把姓胡的赶出家,姓柴的一气之下也出走。他扶了姓胡的逃荒,到了一山中,姓胡的躺在地上走不动了。姓柴的去找吃的。姓胡的肚子饿了,无意中拔了身边的一种叶似竹叶子的草的根入口咀嚼,不久感到身体轻松些了。待姓柴的回来,便以实告。姓柴的认为此草肯定有治病效能。于是再拔一些让胡食之,胡居然好了。他们2人便用此草为人治病,并以此草起名“柴胡”。
中药柴胡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味甘、辛,性微寒,有透表泄热之功。
柴胡性味苦、辛、性微寒。归归肝、胆经。
其微香升散、具有清热解表、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
张仲景《伤寒论》中以柴胡为主药,配*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等组成的小柴胡汤,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的“少阳病证”。柴胡又有疏肝解郁之效, 方剂逍遥散中,也以柴胡为主药,配合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等,用于肝郁气滞,日久化热引起的头晕目眩,午后烦热,以及妇女月经不调,食少倦怠,乳房作胀,结节增生等症。柴胡还常用于升举阳气,例如补中益气汤中,柴胡与升麻、*参、*芪等配伍,主治气虚下陷所致的气短、倦怠、脏器下垂等。
柴胡因其有较佳的退热作用,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汤)。
治口腔粘膜溃疡经久不愈时,可用柴胡、吴茱萸各5克,研末,睡前用白醋调匀外敷双足心。或用柴胡、地骨皮个10克煎水,每天两次服用,每天一副。
若患高血压、便秘者可取决明子、柴胡、菊花等量加入热水煎汤,然后去渣取汁与大米共煮粥,可加入适量冰糖溶化后趁热吃,也效果也都还不错。
治疗高脂血症,用干柴胡和适量罗汉果调味,水煎2次,每次煎2小时以上,煎出液过滤浓缩,口服,每次20毫升(相当于干柴胡3克),每日3次,3周为1疗程。
患流行性腮腺炎,可用柴胡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原生药1克),每次2毫升(10岁以下首剂3毫升),每日2次,肌内注射。都有不错的效果。
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取柴胡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配方合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