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除了被古人用来送别外,还有4个用处

在我们中华文化里,很多植物都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含义,就像一些原本纯粹属于观赏的植物,换一个场景,却又被人们赋予了很深的情感。

而且这还不算完,换一个场景,比如在临别时,它又被用来祝福,表达对远行者的、尤主要是对心爱的人的美好祝福与思念,这种植物就是芍药。

芍药,古代称为“将离”,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古人曾在芍药身上,给予了太多的情感。比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样优美的词语,更是表达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实际上,芍药一开始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的,它的花朵非常漂亮,有粉红、紫红等多种颜色。

最主要的是,芍药同时还是一味非常有名的中药。历代本草家认为,它性味酸涩而平,主要入肝经血份,能柔肝缓急、养血活血,还能养筋骨而祛风湿。

当然,芍药入药的部位是地下根茎,又可以分为赤芍药和白芍药,但在古代其实是不区分的。

大概是从明代张景岳开始,认为“白者味甘补养偏多,赤者味苦清泄偏多”。也就是说,白芍药更偏于补肝养血,而赤芍药更偏于活血祛瘀,这种观点一致沿用至今,但张景岳其实也是借鉴了陶弘景的观点。

总结白芍的功用,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养血补血:

这是白芍最主要的一个功用,在中医脏腑理论里,肝藏血,肝血和全身的营血之间的虚实,是一种“同源”的关系,肝血足则营血充,肝血虚则营血亏。

而芍药的养血补血,则是肝血和营血同补,从而达到养血柔肝的目的,《神农本草是》甚至说它是养血的“圣药”。

血虚会有哪些表现?最常见的如脸色淡白无华,嘴唇和指甲的颜色变淡,这时候,芍药就可以和当归、熟地黄、川芎来配伍,这就是著名的四物汤。

如果血虚之象明显,还可以酌情加入阿胶、何首乌之类。如果血虚出现不能充养脑髓而头晕目眩,则可以适当配伍菊花。蔓荆子之类。

偏于肝血虚者,白芍药常与枸杞、菊花配伍;偏于脾血虚者,则可以和黄芪、人参之类配伍补气生血;偏于心血虚者,常有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等表现,可以和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等配伍。

2、女子调经:

传统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先,其生理特点就是月经,最容易出现血虚、血涸、血涩之类的问题,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甚至经闭。

这时候,白芍的养血柔肝功用就派上用场了,以四物汤为基础的多个方剂,比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等,都可以见到白芍的身影。

如果有气滞之像,还可以配伍青木香、香附子之类以疏肝理气,如果兼有瘀血者,则可以配伍桃仁、红花之类,如果兼有寒像者,则可以配伍吴茱萸、肉桂之类温经散寒。

如果肝经气郁化火,以白芍配伍而成的逍遥散,还可以加入丹皮、栀子,这就是著名的丹栀逍遥散。

3、平抑肝阳:

这一点大概是芍药养血柔肝所带来的,临证中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一般都有肝阴血虚之类,从而喜欢头晕眼胀、耳鸣、脸红赤,口苦易生气,这时候,可以用芍药配伍牛膝、代赭石、生地黄、菊花之类。

4、祛风湿利筋骨:

这是芍药叫少为人知的一个功用,古代中医都认为,芍药还有一定的祛风湿利筋骨的作用,现代中医则更倾向于使用赤芍药。

因为脾主肌肉四肢,肝主筋,肾主骨,白芍能养血柔肝,起到抑木扶脾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养血舒筋,所以对于一些风湿痹症,芍药也是可以适当选用的。

当然,如果风湿痹阻明显,仅靠芍药可能难以实现目的,还可以配伍独活、牛膝、木瓜、威灵仙之类以祛风胜湿。

总而言之,芍药是一味性味平和但用途广泛的中药,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宜使用,如脾胃虚寒的人就不适宜,此外在配伍上,芍药和藜芦有禁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pz/130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