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

背景

为研判世界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前瞻谋划和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方向、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通过各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企业科协,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征集“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中华中医药学会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按照通知要求组织开展了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遴选工作。年3月4日发出《关于征集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的通知》,遴选工作得到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

截至年3月10日,共征集建议29项,经形式审查及初审符合要求的共11项。年3月19日向推荐专家委员会成员发出《关于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遴选的通知》,结合专家评审意见,遴选出前沿科学问题3项、工程技术难题3项。现介绍如下。

1

如何通过方药量-效-毒关系研究

指导临床精准用药?(前沿科学问题)

1.问题描述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医药卫生领域的重大需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迷失的经方本原剂量、过于保守的中药剂量阈、未成系统的方药剂量理论、模糊不清的中药量-效-毒关系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医生的识量和用量水平,成为制约中医临床疗效提高的重要原因。经方本原剂量及剂量演变和沿革规律的不明确、经方剂量传承认识的不统一、经方本原剂量临床实际应用的差异与困惑,导致经方在目前普遍理解的剂量阈下使用,其临床疗效不理想的现象普遍存在。

剂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安全性是药物使用的第一要素。“量-效-毒关系”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与疗效成正比,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发挥最佳的药效作用;而对于有毒或者偏性较突出、作用较峻者,剂量超出一定限度,不仅疗效不会提高,而且会出现毒性反应。方药量-效-毒关系研究必须结合临床,以病证为前提,体现个性化,以功效为出发点,逐一研究,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仅仅靠某个团队或单位是不能完成的。研究应收集、归纳、评估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全部文献,综合构建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多源信息量化分级数据库,以临床研究为主,实验研究为基础,收集中药化学、代谢组学、药代动力学等数据,利用复杂分析方法,阐明影响方药量-效-毒关系的重要因素,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总结提炼基于现代研究成果的方药剂量理论,为临床合理使用剂量、安全有效的用药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量化中医“辨证用量”的过程,达到精准用药。

2.问题背景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临床疗效问题。中医临床是一个有证、有方、有药、有量的辨证思维过程。现阶段,合理选方、合理用药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已较系统。自古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亦说明方药剂量直接关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方药剂量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始终停留在传统、模糊的描述与概括阶段,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临床合理选择剂量、安全有效用药方面仍缺乏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饮片剂量与临床实际应用严重脱节,临床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药典》规定用量的上限与中医临床实际用量的最大有效剂量差距较大,临床医生认为《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用量普遍偏小,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并可能引发医患纠纷。有研究者对全国18个省市21家医院的临床专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国药典》规定的中药饮片用量普遍偏小者占56.7%;处方中饮片用量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临床专家中,63.6%的从未出现不良反应,33.3%的偶尔出现不良反应;78.4%的临床专家认为有必要修正《中国药典》对饮片用量的规定。但是加大中药药量必须以科学结果作为依据,提高临床疗效不能以增加安全性风险为代价。

因此,方药量-效-毒关系研究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最突出而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

3.最新进展

近年来对方药量-效-毒的研究逐渐成为了中医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由仝小林院士牵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基于系列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成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葛根芩连汤整方治疗2型糖尿病、大承气汤整方治疗急性不全性肠梗阻、麻杏甘石汤整方治疗小儿肺炎均具有剂量依赖性,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随之提高;2)基于综合逻辑考证法,确定经方药物计量采用东汉官秤为标准,经方本原剂量一两约合13.8g,澄清经方剂量折算之误;3)在总结方药用量策略基础上,建立了“随症施量”的临床研究方法,并验证其科学性;4)在上述成果基础上,综合99位专家反馈意见,制定了方药用量策略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应用经方提出了折算标准和适合不同病情的推荐剂量。该项目研究挖掘、提炼了中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搭建了中医方药量效研究的整体框架,为建立方药量效研究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目前方药剂量相关研究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经方剂量传承认识不统一,临床剂量应用存在较大差异与困惑;二是方药剂量理论散在分布于古今文献之中,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三是研究模式尚不成熟,技术方法有待集成。由此,我们提出从临床评价研究、药效物质研究、药效学研究、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等多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剂量相关研究,最终建立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中心、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多学科方药量-效-毒关系研究模式。

中医方药量-效-毒关系研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不仅要研究科学层面的剂量阈,还必须研究哲学和艺术层面的随症施量;涉及现有的医疗规范、药典法律,也涉及传统的用药习惯。中药的合理用量,需要广大医药工作者乃至多学科的共同努力,需要医生在临床各科进行广泛实践和积极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在急危重症的抢救上,能否突破药典剂量,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因病、因证、因势,因人、因地、因时,据效用量,这是个涉及医疗制度、法律、伦理的问题,也是关乎医生的医魂、医德、医道、医术的问题。

4.重要意义

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达到疗效和安全平衡的剂量。通过研究阐明中药量-效-毒关系,有助于探寻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剂量范围,寻找最佳用药剂量,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可以为新药研发、剂型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从量-效-毒关系中可以得到阈剂量(最小有效量)和治疗窗(产生治疗效应的药物浓度范围)、临床最佳用量范围等重要参数。但对于效应成分不清晰的中医方药,量-效-毒关系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将开辟一条新途径,揭开中医临床疗效之秘;它将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在科学与哲学、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将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为医学和药学、中医和西医、基础和临床乃至多学科合作,搭建一个平台;它将引领中医学走向量化时代。

2

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起效的

生物学关键机制是什么?(前沿科学问题)

1.问题描述

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以“外治外用而内应生效”为特色,运用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调动人体健康潜能获效的生物学机制,是其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应用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等学科交叉方法,阐明其作用的生物学内在机制,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临床焦点问题。

1)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接收、传递与起效的生物学关键机制是什么?开展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应聚焦“外治内应”“外用内效”作用的接收、传递途径、效应机制等环节,研究神经、免疫、代谢机制等共性规律,阐明“外”与“内”的关联性,为探讨其作用效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2)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量效如何科学评价?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作用量-效关系与科学评价是瓶颈问题,符合其疗法特色规律的实证研究尤为关键。

3)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起效的中枢整合与调控机制是什么?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作用的中枢整合调控机制,属于脑科学研究范畴,研究中枢神经传导、脑功能成像、中枢共振调控等焦点问题,有望阐明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作用的规律性和根本性生物学基础共识。

2.问题背景

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体系(包括推拿、针灸、功法、香薰、敷熨、刮痧、罐疗等)绵延千年,临床实践、理论体系历代积累坚实,是并行于药物干预的、至今仍盛行于临床的方法体系。时至今日,尽管现代诊断测试技术飞速发展,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临床“对抗控制、切除置换”和药物与各类手段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但是,临床上仍常常出现无药可用、无法可施的窘境。重新认识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体系的有效作用,全面、规范、系统性探讨其生物学基础,摒除其目前应用中缺乏定量化评价、凭经验传承、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十分必要。

3.最新进展

国内外关于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缺乏科学性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疗法起效机理的认识主要聚焦在人体骨骼、关节等结构病理变化为主的因果关系。例如,认为椎间盘突出、椎体退行性变继发压迫刺激邻近组织而诱发脊柱功能障碍和疼痛,但临床退行性脊柱病患者影像学改变与其症状体征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尤其是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保守治疗退行性脊柱疾病的临床优势,引发对肌肉组织生物力学改变的深入研究。初步证实,90%以上的腰背痛源于关节、肌肉组织力学失衡导致脊柱“筋骨平衡”功能态的异常,增龄性退变所致“筋伤”的生物学变化为其主因。

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起效的机制应该是结构病理与功能病理的统一作用及机制认识,因此,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外治内应,外用内效”理论体系的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等生物学基础研究,应成为突破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有效干预优势病种防治策略及作用机制瓶颈的关键。

4.重要意义

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类健康成为人们的首要需求。健康保障体系应该是由多种方法系统性构成的,故挖掘传统中医药宝库精华,研究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作用共性规律,使之成为并行于临床“对抗控制,切除置换”的药物干预与非药物疗法干预体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作和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退行性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与功能障碍”,几乎覆盖成年后各年龄段人群,危害性和影响已呈社会焦点问题。退行性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病防治已成为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大需求,而以人为本的无创性临床有效干预方法成为共性需求。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对该类疾病防治效果独特,然而其临床干预规范、量-效关系科学评价等,尤其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起效机制的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等应用基础研究存在明显短板,需要突破瓶颈。同时,在国家“一带一路”对外格局中,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还承载着促进友好交流的特色作用。因此,本疗法系统性机制研究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3

中药炮制理论及减毒增效的

科学内涵是什么?(前沿科学问题)

1.问题描述

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是中药有别于天然药物的重要标志。中药经炮制后能够减毒增效,饮片“生熟异用”是中医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保证。由于目前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尚不够清晰,加之现代中医医药分家的模式,导致临床上常常忽视饮片的“生熟异用”,严重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如何从物质组分、药效机理、体内代谢等多方面阐释炮制理论及炮制对中药饮片的影响,是保证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推动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问题。

2.问题背景

中医药学是我国颇具原创特色的学科领域,其中的中药炮制技术更是中医临床特色中的特色,在千百年来的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饮片炮制后“生熟异用”,生、熟饮片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本草纲目》中有条单列炮制专项,并提到“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强调了中药炮制对药性的重要作用。此外,《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三部中药炮制专著,记载了大量的炮制品种与炮制方法;《本草蒙筌》《审视瑶函》《医学源流论》等记载了丰富的中药炮制传统理论,如“辅料作用论”“用药生熟各宜论”“中药制药论”等,至今对中药炮制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临床使用炮制品为经验性用药,缺乏对中药炮制引起的药效物质的微观分析和作用规律的科学阐释,导致临床上常出现“生熟混用”或“以生代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同时,因炮制作用的科学内涵不清,炮制过程引起的物质组分、药效机理等变化尚不十分清楚,阻碍了炮制工艺的规范统一,造成饮片生产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中药饮片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有效,例如《中国药典》中有多种生制品的质控标准未体现出差异性,缺乏对炮制品质量控制的专属性标准。

中药饮片不仅是中医临床的处方药,同时也是中成药生产的原料,中药炮制是连接中药材与临床用药(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纽带,因此饮片的品质与生熟饮片的应用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医临床疗效。炮制的作用既有对中药饮片物质实体的影响,又有这种物质实体变化引起的对生命体复杂体系作用规律的影响,目前的科学研究尚未能全面深入地解释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将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炮制理论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阐释中药炮制理论及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是饮片行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题。

3.最新进展

近年来中药炮制学科发展快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医药学科发展报告中药炮制》正式出版,《中药生制饮片临床鉴别应用》成为很多临床医生的案头必备。科技部连续三年立项资助中药饮片智能生产、智能调剂、智能煎制科研课题,中药炮制的研究已从炮制工艺规范化、饮片质量标准等基础研究发展到对炮制所致中药功效物质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改善饮片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大促进了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

未来对中药炮制理论及减毒增效科学内涵的解析需要从化学物质、体内过程、作用机制三个核心环节及其关联规律来进行整体研究,阐明炮制对中药饮片的复杂作用,从而揭示炮制所致中药化学物质实体与机体生命活动交互规律的变化。此外,各类仪器分析技术、组学技术、系统生物学、网络生物学,及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可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强大支撑,故采用多学科技术方法解析炮制理论及减毒增效科学内涵是未来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方向。

需要攻克的科学难题包括但不限于:1)传统炮制理论中药制药论“相反为制和相资为制”的科学内涵解析。2)传统炮制理论辅料作用论的科学内涵解析。3)传统炮制理论用药生熟各宜论的科学内涵解析。4)药性变化论的科学内涵解析。5)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科学内涵解析。

4.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资源,通过对中药炮制理论及减毒增效科学内涵的研究,可阐明炮制过程引起的药效物质基础变化及对复杂机体作用机理的影响,从而揭示中医临床用炮制品的科学内涵。本问题的突破有助于炮制工艺的规范化,有助于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助于临床医生遣药组方的合理选择,为古老的中医药及中药炮制提供科学依据。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特别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重大作用,扩大了新时代中医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的特色和秘诀在炮制,科学解析中药炮制理论及减毒增效内涵对于弘扬光大中医药文化、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促进中医药的海外发展及全球卫生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4

中医临床个体化疗效如何实现

智能精确评价?(工程技术难题)

1.问题描述

中医临床讲求辨证论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gj/90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