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刘志龙教授学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基金项目:年广东省中医药立项课题(1093)

跟刘志龙教授学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朱景智,通信作者:刘志龙

(医院中医治未病科广东珠海)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经方应用,名家经验

刘志龙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精研《伤寒论》多年,他在长期的临床经验中发现,当下的疾病病机多以寒热错杂为主,因而《伤寒论》中的寒热错杂经典方剂诸如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若能方证对应,常可效如桴鼓。笔者有幸临床侍诊刘志龙教授,习用寒热辨证后感触尤多,兹选取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例,展现笔者学用名家经验之路程,希望对临床所有裨益。

1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感悟

《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通过条文所列症状以及药物性能分析可见,胸胁满、头汗出和往来寒热皆属少阳病之范畴。而条文中能对应主药干姜的症状其实并不明显,“微结”可算是干姜证,“心烦者”也可能是干姜证,故而这也许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给世人难以解读的原因。刘志龙教授化繁就简,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用药结构上解析出,该方病机为胆热脾寒[1]。脾寒的病机,对应干姜、桂枝的应用,在对应条文“微结”“心烦者”的基础上,增加了该方的应用范畴,例如腹痛、腹泻、下肢寒等症状皆可谓之脾寒,从而使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变得方证明晰,容易理解,继而方便应用。

2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辨证领悟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是胆热脾寒,若落实到具体病位,亦可说是上热下寒或者表热里寒。刘志龙教授临床上四诊合参,在辨治上热下寒病证的时候善用舌诊作为诊断依据,舌质为本、为里、为下,舌苔为标、为表、为上。若患者的舌质淡则辨为里有寒,舌苔黄则辨为表有热,舌质淡、舌苔黄而患者同时有口干、口苦等少阳胆热,又有腹痛、腹泻等太阴脾寒的症状时,则可综合辨证为上热下寒,表热里寒,少阳热、太阴寒或者胆热脾寒。

笔者习用脉诊数年,在刘志龙教授的启发下,也把胆热脾寒的病机应用在脉诊上。胆热的脉象可为弦、滑、数、动,而脾寒的脉象可为紧、弦、涩、结,当胆热和脾寒的病机混合错杂的时候,脉象的综合反映可为总体脉象弦滑偏动数,而在动数的基础上带有紧急寒气象,特别是在右关容易出现。

3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证洞悟

刘志龙教授在临床上灵活应用本方辨治疾病,务求每用一药必有出处,每用一方必中病机。方中柴胡、黄芩对应少阳胆热的症状,桂枝、干姜、炙甘草对应太阴脾寒的症状,天花粉对应口干,牡蛎则对应“胸胁满微结”。诊病先衡量胆热与脾寒两者之间的寒热比例,再分别对应寒热用药的剂量,务求步步对应,用药与病机环环相扣。

由于胆热脾寒的患者多数合并双膝发凉或下半身不适的症状,刘志龙教授特地将桂枝改成肉桂,用量一般也是由桂枝10g换成肉桂10g。若病患在胆热脾寒的病机上是上半身的不适,例如肩背不舒等,则桂枝不变。如此精心处置,全因桂枝走上而肉桂趋下。

病因病机环环紧扣,方证对应步步为营,自然效如桴鼓。笔者有幸得刘志龙教授启发,也开启了寒热用药的辨证法门,选取1例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案例,报道如下。

患者本院职工陈某,女,29岁,首诊-8-23,正值哺乳期,因长期在空调环境下伏案工作,颈肩不适伴口干口苦1个月余,双膝冰凉,大便不成形,眠差,纳一般。舌诊缺如,脉弦动而紧。欲服用中药调理而又惧怕药物影响哺乳。笔者问:“婴儿的大便如何?”患者答:“经常也是稀烂便。”笔者曰:“但吃无妨!”遂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20g,肉桂10g,黄芩10g,干姜10g,生牡蛎30g,天花粉10g,大枣20g,羌活10g,3剂。药后诸症缓解,欲复诊,再诊脉,脉象和缓而滑,嘱避风调养,放松心情即可,无须再行服药。

寒热辨证法为刘志龙教授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则是其常用的一个寒热错杂方。此方如一把非常好的钥匙,能开启一个个患者的痊愈之门,如若从寒热辨证去解读《伤寒论》,确会有拨云见明月之感,仅此感悟,以飨同道。

参考文献

[1]刘志龙,黎崇裕.首经方方证要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收稿日期:-09-26)

岭南蜂疗朱景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gj/8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