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平讲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三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26358.html

回顾:

小柴胡汤的病机特点有二:一是邪热郁结于少阳经。常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心烦”等表现;二是胆热犯胃,胃虚停饮。轻者,不欲饮食,食难下行;重者,恶心、喜呕。故治疗主以柴胡、黄芩清透少阳郁热,生姜、半夏化痰饮,参草枣补胃和中。

七大或然症,提示外感之邪,郁结于少阳经之外,还可以累及肺系、胸心系、胃肠系、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仲景列举了七个或然证,只是要告诉大家,少阳病可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在辨明少阳郁火兼胃虚停饮之后,还须根据所兼脉症,考虑可能累及到哪个系统,再据所兼夹的病机而适当加减。其所列七个或然症,也只是示例说明而已。不可完全机械照套。

1、兼“胸中烦而不呕”:为少阳邪热,郁阻于胸,导致胸中痰气火郁阻,故加全瓜蒌,以涤痰宽胸、清热散结。因为无胃虚停饮,所以少阳郁火,无犯胃致呕之症,故去苦温化痰之半夏(因其性温燥,易燥液助火),因为胃气不虚,故去升补之人参(人参雍补,不利于气结)。

2、兼“渴”:单纯的少阳郁火,灼伤津液,而致口渴者,宜加天花粉,清热以生津,因半夏辛温性燥,易助热燥液,故去之。由于临床上邪热伤津致渴者,常兼元气虚损,气不升津的因素,故应更加人参,益气生津,以加强止渴。临床上,如症兼面赤、唇红干,舌苔黄干、高热、口渴、前额热甚、右脉滑大等阳明里热者,自当以小柴胡汤合白虎加人参汤治之。因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张仲景在书中已作单独阐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关于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证在往后文章中会有详细讲解)

总之,小柴胡汤证兼口渴,临床常见两种情况:

(1)少阳郁火,灼伤津气:脉症上仅见少阳郁火证,如左关脉弦滑数有力、口干苦等,并无明显的阳明里热脉症。故仅加天花粉配人参以生津止渴。

(2)兼有阳明里热,热盛津伤:患者常有阳明里热之脉症,如右脉滑大、面红、唇红、前额烫、全身烫、高烧等,只要见到其中一二个依据即可提示阳明里热已起。应以小柴胡汤加石膏或合白虎加人参汤治之。

3、兼”腹中痛“:少阳病见腹中痛,为少阳胆邪乘脾之象,必有脾阳内虚之机。因黄芩太过苦寒,极易伤脾阳,故脾阳虚见有腹痛者,宜去黄芩。腹痛拘急者,肝血常虚,血虚则腹肌失养,故易腹痛。

一般地,少阳郁热兼太阴脾阳虚证,因患者体弱,机体反应差,往往少阳郁热也不太重,故以辛散之柴胡配酸寒之芍药,足以外透少阳之郁火。

此外,还应注意腹痛与胃痛不同。

如果少阳证兼有胃痛者,仍可用小柴胡汤治疗,不必去黄芩,因为胃痛,只是胃虚寒。如果少阳证兼有腹痛者,则必须去黄芩,加白芍,因为腹痛是有脾阳虚寒,如果误用黄芩,则易败脾阳、损肾阳,故而极易出现少阴病的亡阳证。

所以少阳证兼见腹中痛者,一般应去黄芩。如果只是脾阳受损,并无腹痛或下利、手足厥冷者,宜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

(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在后续文章中会有详细讲解)

病案一、胃炎、高血压案

霞浦市某领导,经朋友介绍来厦门就诊,诉有高血压、胃炎病史多年。胃脘胀痛时作,纳呆,饮酒或食油腻后胃胀痛加重,时伴头昏胀痛,颈部僵硬,口干苦,大便溏粘不爽,小便可,睡眠可。

脉诊:左脉弦小滑,右脉缓滑。

望诊:舌质淡红,苔白腻厚。

触诊:右胁叩痛,心下按之软,叩诊胀不适,有鼓音。

病机分析:

1、左脉弦滑,右胁叩痛,口干苦,头昏胀,高血压,是胆郁化火,上逆头目;胃胀时痛,是胆热犯胃;(小柴胡汤证)

2、右脉缓滑,胃胀,纳呆,舌苔白腻厚,饮酒或食油腻则加重,胃部叩诊鼓音,提示湿浊不化,中阻气滞。(平胃散证)

拟方: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出入

柴胡10g黄芩10g姜半夏15g生姜10g

炙甘草6g大枣15g党参10g苍术10g

厚朴10g陈皮10g葛根30g莪术10g

14剂颗粒剂,温水冲服,日一剂,分二服

按:方中用小柴胡汤清透少阳郁火,化痰和胃;合入平胃散,行气化湿。因长年应酬饮酒,故加入葛根解酒毒;因胃痛时作,病变由气分累及血分,血络瘀阻,故加入莪术活血化瘀,解决中焦瘀堵。

二诊:一周后胃胀即明显减轻,胃口好转,舌苔变为薄白腻,左脉弦小,滑不显。右脉缓软,显示胆经郁热好转,但肝胆血虚夹郁仍有,脾胃虚弱,痰湿未尽。

改拟:四逆散合归芍六君子汤出入

醋柴胡5白芍20姜半夏10陈皮5

炙甘草6枳实5党参10苍术10

当归10茯苓10葛根15莪术10

山楂10蒲公英10

七剂颗粒剂,温水冲服,日一剂,分二服。

随访数月,未见复发。

4、兼“胁下痞硬”:邪郁少阳,气结津停,易生痰结。如果痰气郁结于胁下,可见胁下痞硬,或胆囊炎症肿大,或肝脾肿大。故加牡蛎,软坚化痰结。大枣甘壅,不利于消痰结,故去之。外感新病见肝脾肿大或胆囊肿大,多只是气分病痰湿之结,不是血分的瘀结,故不宜加化瘀消癥积药。

5、兼“心下悸”:少阳郁火,兼脾阳内虚者,易致三焦气化不利,脾不运化,心下停饮,而见“心下悸,小便不利”,故去大苦寒之黄芩,虑其苦寒败脾胃,加茯苓,以利水去饮,宁心定悸。

6、兼“不渴,外有微热”

少阳病,不见少阳证的往来寒热,也不见阳明证的高热,只见“低热”与“不渴”,说明此为表热,故加桂枝,解太阳之表邪。

我的经验是:若兼有鼻塞、流涕、身痒、身痛等表邪未解的见症,轻者加苏叶,重者加麻黄、葛根,兼散太阳表邪即可,一般不宜加桂枝。除非确认有脾胃虚寒者,可以加桂枝以解表。如兼见发热高、口渴者,则必兼阳明之里热,切不可妄加桂枝,否则必会加重里热。

病案二、头昏咳嗽案

马某,女,50岁,-06-17初诊。

感冒3天,之前两侧鼻塞,流清鼻涕,稍口苦,自服感冒颗粒,四季感冒片,阿莫西林,有数次汗出,改善不明显,故网上寻诊于余。

刻下:头晕,目胀,咳嗽有痰,痰黄白难咯。怕风怕冷,汗可。人困倦。无食欲下降,无恶心呕吐,二便可。眠可。

既往:曾找我调理睡眠、怕冷问题,当时查其两脉均沉细弱,以附子汤、真武汤等温振少阴的方法出入治疗,效果明显。

望诊:面色多暗斑,舌偏红胖大苔薄净。

脉诊、腹诊缺如。

病机分析:

1、患者头晕,目胀,咳嗽有痰,痰色黄白难咯,舌偏红,辨为少阳郁火,循经上攻,炼液为痰;

2、虽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但是患者之前数次服药发汗,刻下有怕风、怕冷,人困倦,舌胖大,辨有胃虚;

3、既往两脉均沉细弱,以温振少阴法治疗效佳,辨有少阴阳气不足的体质。

拟方:小柴胡汤加附子、苏叶

柴胡24g黄芩9g炙甘草9g姜半夏12g

生姜9g大枣15g党参9g黑顺片15g

苏叶6g

3剂,水煎服,日1剂,分二服

按:主方用小柴胡汤清透少阳,扶助胃气;加附子照顾少阴体质;考虑患者怕冷,可能有表未解的病机。因患者未有明显汗出恶风、脾胃虚寒的情况,且脉象缺如难以确认(桂枝汤证常见右脉芤缓、弦芤等),为防止合入桂枝汤后误增阳明里热,故仅加苏叶防止表闭不开。

-06-18患者因着急上班,2天连服3剂,症状大减,仅余少许浓鼻涕,咽略不适。次日自愈。随访1周,无不适。

学生姚睿祺医案

病案三、头昏咳嗽案

某女,13岁,-11-29初诊。

昨日开始出现鼻塞,流清鼻涕,无明显汗出。阵发性咳嗽,无痰,咽喉疼痛明显,口渴明显,口苦,咽干,低烧(体温37.5摄氏度),寒热往来,时觉恶心欲呕,纳尚可,大便2日未行。

脉诊:两脉关弦细而滑、稍数,寸细滑,尺偏沉细滑。

望诊:唇红,咽喉稍红、充血,舌边尖红,苔中后黄腻不干。

触诊:两太阳穴热明显,两侧太阳穴血管搏动明显增强,手心发烫,双侧颌下、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右肋叩痛明显,腹软。

病机分析:

1、左关弦细滑数,咽喉充血疼痛,两太阳穴热明显,两侧太阳穴血管搏动明显增强,淋巴结肿大压痛,右肋叩痛,舌边尖红,口苦,咽干,寒热往来,阵发性咳嗽,大便2日未行,为少阳郁火上攻;

2、苔中后黄腻,时觉恶心欲呕,为胃虚停饮;

3、右关细弦滑数,手心烫,口渴,唇红,兼阳明里热津伤;

4、鼻塞,流清鼻涕,不汗出,兼太阳表未解;

5、总结:三阳合病,以少阳为主。治以祛邪扶正,清泄少阳郁热为主,兼清阳明里热,稍佐宣肺解表。

处方: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天花粉、桔梗、竹叶、僵蚕、连翘

柴胡24g黄芩9g生甘草9g桔梗9g

天花粉15g西洋参9g连翘9g竹叶6g

僵蚕9g苏叶6g生姜3片大枣3枚

2剂,水煎服,日1剂

按:方用小柴胡汤清解少阳郁热,扶助正气;加苏叶配合生姜,宣肺解表;热势不高,口渴突出,阳明里热不重、津伤明显,遵加减法去温燥之半夏,仅余生姜化饮,加入甘寒之天花粉以生津止渴;佐竹叶、连翘以清热生津,即有清阳明之意;咽痛明显,合桔梗汤开宣郁火;淋巴结多处肿大,郁火炼液为痰,痰火结聚,故加僵蚕以散痰结。

服完2剂,痊愈,随访一周未复发。

学生陈智全医案

小编

来一次实战演练吧,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

病案四、反复咳嗽案

王某,男,5岁,因反复咳嗽1个月就诊。感冒起病,经治一月未愈,现早晚咳嗽阵作,晨起痰多难咯出,两鼻孔均堵,流黄鼻涕。平时大便粗大,尿偏黄,近来纳差。

触诊:太阳穴热,腹部软,右胁叩痛;

脉诊:左关脉浮弦滑数,右脉关弦滑按之软;

望诊:唇红,面颊红,舌尖红,苔薄黄,扁桃体红肿,咽后壁红。

请辨证分析,拟方用药。

关于加入医案讨论模块的意义: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只有经过自己积极思考了,再对比别人的思考,你才能记忆深刻,理解才会更到位。否则只是单纯地旁观别人,永远在外围,无法登堂入室。

欢迎大家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gj/6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