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黄耆,戴糁,北芪,箭芪,独根,棉芪,绵黄芪,西黄芪,大有芪,炙黄芪,绵黄耆,
温,甘。归脾、肺经。升,
补气常用药
补气升阳,收汗固表,利尿托毒,补中益气,排脓敛疮生肌。用于脾肺气虚,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气不摄血,便血,崩漏,自汗,气虚水肿;肿瘤患者手术、放疗中及恢复期;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痈疽疮疡,脓成不溃,或溃后脓出清稀,久不收口。
煎服,9-30克;补气升阳炙用,其他多生用。得防风,其功愈大,用绵软箭干者,以蜜水浸,炒用之。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肝气不和,以及疮疡阳证实证等,均不适宜。
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及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var.Mongholicus(Bunge)Hsiao[A.MongholicusBunge]的根。膜荚黄芪生于山坡灌丛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四川和西藏等省区。蒙古黄芪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炒黄芪:取黄芪净片,用
《本经》:“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山谷。”
《别录》:“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
《日华子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血崩,带下。”
《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疸,为疮家圣药,五也。”
《本草衍义补遗》:“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排脓内托,疮痈圣药。”
《本草正义》:“黄芪具春令升发之性,味甘气温色黄,皆得中和之正,故能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入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但升举有余,偏于阳分,气虚阳虚者,宜升宜提,而阴虚火扰者宜禁。”
具有补肺,补胃,补脾,补心包,补三焦功效。
黄芪Huangqi
《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e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甘,微温。归脾、肺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
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人参、党参、黄芪三药,皆具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但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兼能补血。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证。
黄芪的功效作用
甘,温。入脾、肺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尿消肿。
本品甘温纯阳,有升发之性,故能补气升阳,并可固表止汗。补气可以生血,气升则水自降,所以又能鼓舞正气以托毒排脓,温运阳气以利水退肿。因此,凡脾肺气虚之头眩气短、懒言无力、食少便溏、发热恶寒,阳气下陷之久泻脱肛,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痈疽肿毒由于气血不足久不溃脓或溃久不敛者,以及气虚失运的小便不利、皮肤水肿等,皆可用之。此外,血虚津亏者,亦可用以补气生血、生津止渴。唯本品功偏温补,易于助火,故凡气滞湿阻、消化不良或疮疡初起、表实邪盛之证不宜。
1.补气升阳:①用于气虚衰弱,体倦乏力,懒言食少等证,可与人参同服。若兼阳虚肢凉、恶寒者,可与附子同用,如芪附膏;若兼血虚、头晕心悸、气短者,可与当归同用;若血虚发热,或大失血虚极欲脱之症,需补气生血者,可重用本品与当归同用,如当归补血汤。②用于气虚血滞、四肢麻木及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可与桂枝、白芍等同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若肩臂肢节痹痛者,可与防风、姜黄同用;用于半身不遂,可重用本品,并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③用于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子宫脱垂、久泻脱肛等证,可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2.固表止汗:用于体弱表虚、肌表不固之自汗、盗汗等证可与白术、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亦可与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
3.托疮生肌:①用于气血不足、内陷不起之痈肿疮疡者,可与当归、焦白术、川芎、金银花、炮山甲、皂刺、花粉、泽泻、甘草等同用,如黄芪内托散;若小儿体虚痘疹内陷,亦可与透疹药同用。②用于疮疡溃久、脓稀不愈,可与党参、肉桂同用,如糖尿病并发痈肿、疮疖者,可用生黄芪克,生甘草30克,研末,每次冲服10克,1日3次,或水煎服。
4.补气摄血:用于脾虚统摄失调,如月经过多及吐衄、便血不止者,均可配人参、白术、山药、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等同用,如人参归脾丸。
5.利水消肿:用于心肾阳虚,症见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心悸气短者,可与白术、防己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若属慢性肾炎,尿中有蛋白,身面浮肿,可重用本品。
排脓止痛、活血生肌、固表止汗用生黄芪,补中益气、升提中焦清气、补气生血、利水消肿用蜜炙黄芪。
1.配党参:党参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黄芪补气,能升补脾气,又能固表止汗。一偏补卫气,一偏补中气,黄芪益气行水,党参又能生津,两药合用,补气作用加强,既补中又固表,可治气虚诸证,主治久病虚损劳怯,中气不足,气虚衰弱,内脏下垂。故凡脾胃两虚、消化不良、肌肉消瘦、食少便溏、肢倦乏力者皆可服用。
2.配山药:黄芪固表益卫,补中益气,升提中焦清气,补气生血,利水消肿;山药平补脾胃,益肺气,养肺阴,强肾固精。黄芪偏补脾阳,山药偏补脾阴,两药配用补脾之阴阳,对肾炎水肿、糖尿病有效,并对消除尿中蛋白、降低尿糖有一定帮助,主治消渴、水肿。
3.配附子:黄芪益气固表,附子温中回阳,振衰起废,黄芪、附子同用,能呈较强的补气助阳、固表止汗作用,治疗卫阳不足,症见自汗不止,形寒肢冷,舌淡,脉细弱者。
4.配防风: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止汗;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善除周身之风邪。两药相配,一补一散,防风引黄芪达表而御邪,黄芪得防风而无留邪之弊,防风得黄芪不致发散太过,补中寓散,补散兼施,治中气虚弱、卫表不固、表虚自汗、经常感冒及荨麻疹等,如玉屏风散。
5.配防己:防己利水消肿,除湿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剩水消肿,防己是去其邪,黄芪是扶其正,一降一升,扶正祛邪齐俱,对正虚邪实证,施以标本兼顾的治疗方法,补利相兼,升降调和,增强利水去湿效应,主治风水、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小便不利、湿痹、肢体沉重麻木及气虚湿盛的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等证。
6.配茯苓:茯苓能利湿渗湿,又能健脾,安神志,黄芪补益卫气,生用达表,两药合用,能益气行水,脾健则水自制,常治气虚水肿,症见汗出,小便短少,舌质较淡,边有齿痕者。
7.配浮小麦:浮小麦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劳热、妇人劳损,故有养阴益气、清热除烦止汗之功;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两药配伍,相须相助,养心固卫以止汗,治心肺两虚之自汗、盗汗。
8.配牡蛎:牡蛎收敛固涩,平肝潜阳,黄芪升阳益气,固表止汗,两药配伍,补涩互施,即能益气固表、实腠理,又能收敛浮阳不致外越而止汗,相辅相成,则益气敛阴、固表止汗之力更强,常用治气阴不足、自汗、盗汗、肢体倦怠等证。
9.配当归:当归能活血,养血,补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所以补血方中应加补气药。黄芪补脾肺之气,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并能固表,两药配用,阳生阴长,益气生血,以补气为主,补血为次,气血双补,常治贫血、妇女经期产后出血,或疮疡溃后、血虚发热及产后气血亏虚而无乳。
10.配桂枝:桂枝能温经通阳,去风寒湿邪;黄芪升阳益气,补气血不足。两药配伍,可补益气血,去风散寒,温阳通络缓解疼痛。
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用。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上焦有热、下焦虚寒者忌用。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用。
内服:9~15克,重者可用到克,入煎剂,或入丸散。
点击下面文字查看相关内容:
1常用中药药性——洋金花2方剂歌诀详解——桂枝汤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