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这是我国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公元15O年一年)的《小柴胡汤》的歌诀,而这歌诀出自他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西汉的五百年间,此书是最早出现记载医学的典籍,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但它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它对理论的研究探索不能不令人惊讶折服,并心悦诚服地深感我们的祖先伟大,令今人觉得,今人用尽心力,也不过探索到这个理论层面,也就是说,它在理论上达到了极致。但是,《黄帝内经》仅限于理论阐述,不少环节讲人如何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讲人应该怎样调理自己,指出人不可以“犯上″。它没有指出如何实践,没有就一时的身体不良状况指出改进的措施。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他的医学探索大大向前迈了一步,他提出望闻问切的切脉诊断方法,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也仅仅到此而已。时代有所变迁,历史总在前进,但人的疾病状态应该是恒久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和气候的接触、气侯对人的戕害应该与张仲景那个时代是相同的,伤寒应该是人们一年四季经常罹患的疾病,扁鹊探索归纳出病人的二十八种脉象,而且确定了望闻问切中医四诊之术,但他在伤寒方面没有成果,这位古代医学的奠基人,肯定不断地接触伤寒病,但他尚无能力克服。
张仲景是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笫一位用卓越办法,科学的对付伤寒这种顽疾的人。张仲景的家在今河南南阳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穰东镇古属涅阳县辖区,北邻宛城南阳,南通荆襄,西经伏牛山通往秦川、西安,又有唐白河、刁河丶默河从境内流过,人口比较集中,交通四通八达,宜东宜舟,而且彼时的气候时晴时雨,寒暖相连。
按照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常有现象,人们最易患的疾病应是伤寒。张仲景把治疗伤寒当作终身大事,他仔细地辨别同是伤寒病的差异,经过不懈的探索,也许经过十年二十年,他将平生治愈的数不清的伤寒病,细心地比较、鉴别,终于,他找出了伤寒病为六经传变,传变的次序是太阳、阳明、少阳丶太阴、少阴,厥阴,经过无数次的诊断,他摸出病入每一经时应该用的方子,例如病入少阳,就用《小柴胡汤》。而用这些方子,基本可以药到病除。经过二千多年发展的中医,一谈到伤寒,便条件反射一般,立马想到这个方子。
张仲景写出了巜伤寒杂病论》说明他使我国中医登上了一座高峰,他在理论上站得高,看得远。张仲景之后中国又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医学家,如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等,他们各从一个侧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们的成就是在张仲景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
历史已经过去二千多年,今天,人们说到张仲景这位医圣,仿佛看见他坐在屋子里,在桌前,在灯下,蹙眉深入思考,挥笔细心总结。他在巜伤寒杂病论.自序》中写:“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下之莫救”,满负会责任感。他的研究,他的成果,放在今天,会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深觉他是一个真正操持学术而毫不浮躁丶不夸夸其谈丶不自我标榜的人,正因于此,人们永远记住他的伤寒六经传变和用于病在少阳的《小柴胡汤》。(张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