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小康圆梦

史回镇:万亩柴胡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郜文俊李亚鑫

近年来,史回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关于农业调产的工作部署,主动探索调产模式,扎实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全镇柴胡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年亩均年纯收入元以上,在提高种植户收入的同时也为史回镇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源动力。

多种模式引领柴胡种植产业化。柴胡适应性强,能在-40℃下安全越冬,其耐寒、耐旱、怕涝的生长特性特别适合史回镇的气候条件,为了能让治病药变成致富草,史回镇通过“党建+”的推广模式助推了柴胡种植快速形成产业化,引领中药材产业向纵深发展。在白家沟村,村党支部书记黄福红正在用自己发明的播种机在玉米地里套种着柴胡,他向记者介绍道:“白家沟村种柴胡已经很多年了,这两年柴胡价格上涨,为了帮助群众增收,我们村委在党建引领下,以“党建+集体”发展的模式积极发展柴胡产业,目前全村已种植余亩,今年将有余亩地进行采收。”柴胡虽味苦但却让不少人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正在田地里除草的闫李庄村民王俊平已经种植柴胡三年,前一茬柴胡在去年喜获丰收,40亩的种植面积当年收入40余万元,丰收让他对柴胡种植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气,也让比较保守的他在去年通过流转土地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了亩。他告诉记者:“我能大规模种植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现在是政府统一选购种子,还有一部分补贴,我只需要养护好我自己的柴胡就好了,而养护管理经过一轮种植对我来说也算比较有经验了。最重要的是与企业合作,咱柴胡成熟了根本不愁没有销路哩……”当前,史回镇通过推行“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形成了史回村两委干部入股承包引领模式、任和村“+X”分红引领模式、白家沟村为代表的集体发展模式、梓盛为代表的合作社引领模式、王俊平为代表的能人引领模式,在全镇共培育亩以上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9家,种植中药材近亩。

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助推柴胡种植规范化。史回柴胡品质好,不仅在云崖山上得到了“实践检验”,更是有着科学的验证,经检测,史回镇的柴胡皂苷含量0.8,高出国家药典近2倍,而且史回镇柴胡亩产能够达到-公斤,高于周边地区主产区的产量。自然赋予的优势在史回镇正在变成乡村振兴的资源,记者看到当下成片的柴胡开着小黄花,而它的根部正在努力扎根生长。花香蝶自来,优质的柴胡吸引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振东道地药材公司等合作伙伴助力。郭家堡村算是种植柴胡的“新人”,全村共亩耕地已种植柴胡多亩,并在今年申请了百亩以上调产种植补贴,每亩地可以享受到补贴元。柴胡种植刚开始就初具规模,党支部书记栗建栋向记者说出了其中原因:“首先我们村把“党建+集体”发展模式流转的亩土地都种植了柴胡,剩下的多亩是村民自发种植的,大家积极性很高。第一是看见别的村都吃过“螃蟹”了。第二就是我们虽然没经验,但现在保障性措施做得特别好,与振东道地药材合作不愁没有销路,为大家增加了双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且现在村集体还把村上的妇女或者老人以每小时支付10元的工资标准雇来管理柴胡,让大家做一些拔草、锄地等简单的农活,老百姓通过种柴胡真真切切开始让钱包鼓起来了。”

强产业,上规模,为柴胡种植做好保障。除每年组织精干力量宣传培训柴胡种植,邀请农业技术人才下地指导帮助,史回镇还与多方合作让全镇柴胡销售打开了直通企业的新渠道,真真实现了从种植到管理,再到市场销售的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史回镇副镇长秦鹏林向记者介绍道:“为了规模、规范种植,做强做大全镇柴胡产业,镇党委和政府坚持因地制宜、优种优培出精品,深入服务、强化保障解顾虑,加强合作、创新办法拓销路。每年为全镇优选品种种子进行种植,并给予一定补贴,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为集体规模化种植和一些合作社等种植大户争取了资金补贴,还与药厂企业合作让史回镇的精品柴胡直接拉进了生产车间。”

万亩柴胡黄花开,未来发展更可期待。随着规模化种植,初加工工厂已经提上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柴胡产品价值。随着校地合作的深入,还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柴胡有机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为史回柴胡品牌打下坚实基础,并争取到年再发展亩,在地面积达到00亩以上,实现千吨万亩亿元有机旱作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的目标,通过深深扎根的柴胡在推进史回镇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北庄村:“田园生活”搭起“振兴桥梁”

记者孙超晋贝贝

“这豆角是最后一茬了,现在看还比较饱满,摘完最后一茬,我们就拔了架子准备种萝卜。”盛夏时节正是蔬菜成熟的好时机,在北庄村一分田种植基地中,记者见到了前来收菜的“农场主”李雪婧,半小时不到,她带来的几个袋子便被豆角、茄子、番茄等蔬菜装得满满当当,让李雪婧着实体验了一次农民丰收的喜悦,她欣喜的对记者说:“我们就摘了一小会儿,摘得这些东西够我们几家亲戚分一分,一两个星期都不用买菜了。”

近年来,潞华街道北庄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用活传统农耕文化,让“田园生活”走进现实的同时,也搭起一座通往乡村振兴的桥梁。放眼望去,白色的低矮藩篱整整齐齐的将田地划分开来,五颜六色的累累硕果点缀出一副丰收画卷。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种下的不仅仅是“农场主”们对果实的等待,还有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两年前潞华街道党员干部与北庄村支村两委的共同努力。

北庄村党支部书记翟艳霞向记者介绍:“我们北庄村是潞城的南大门,从这到长治开车也就二十来分钟,交通非常便利,东边就是卢医山,我们的种植基地就在卢医山旅游慢道的沿线,所以说非常适合做这种休闲农业。”在对自身优势特色与市场需求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这条为北庄村量身打造的特色农业致富路便应运而生。随后,北庄村采取“合作社+公司”的入股形式,将流转的近30亩土地以“分”为单位进行划分,截止目前,已打造出80块微型田园,采用分块租赁的模式,面向社会有偿认领。一年下来,平均亩产可达元,土地产值增长5至6倍。

小小的一分田,既圆了北庄村村民的致富梦,也圆了城市人的“田园梦”,让“田园生活”变得近在咫尺。农场主李雪婧一边采摘,一边与记者交流:“平时都在城里面生活,也没有种过菜,过来感受一下菜从小苗小种子,慢慢长起来的过程,感觉也是挺好的。”

不仅如此,这片休闲种植基地还解决了不少当地村民的就业难题,每当“农场主”们无暇照管土地的时候,在种植基地工作的村民便会主动挑起“大梁”。尤其这两日正值豆角、黄瓜下架,到了种白菜、萝卜的时候,时常能够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村民王芳说:“从一分田开始我就来了,帮他们种种菜,看看门,瞧瞧人们要种什么,一个月千把来块钱,也不用出去外面打工,守家在地,也挺不错。”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曾被不少家族奉为家规的古训,现如今正在乡村振兴的脚步中重新焕发生机,以新形式回归大众视野。如今的北庄村一分田早已声名在外,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慕名前来体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所在,感受快时代里的慢生活。目前,北庄村的八十余块“一分田”已全部认领完毕,但北庄村绿色发展的蓝图并不会因此画上句号。

翟艳霞打算继续立足优势,扩大规模:“绿色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在这个理念的带动下,北庄村‘一分田’蔬菜种植这两年也受到周边市民的认可。今后我们村的农业调产,要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尽可能创造条件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给北庄村的村民带来更多收益,让大家日子越过越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cd/9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