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材普查到生物分析
从常规项目到产学研结合
咸师版“神农”步步稳扎稳打
从未退缩
今日小苑带你走近
化学与工学院生命科学系副主任
李怀珠老师及他带领的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咸阳市渭城区队伍”
从零开始,实践出真知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是全国每30年一次的常规药材普查项目。此次项目陕西省部分隶属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并由其向下划分,在李怀珠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几近完美的完成了省上下派的普查工作,继而拿下了陕北延长县、志丹县的普查项目。
就这样,咸阳师范学院生物工程院中药资源普查队开始了这个意义不凡且工程重大的普查工作,从零开始,实践出真知。
(普查路线图)
在拿下这个项目后,团队认真查询比对了第三次全国普查药材的数量、品种、花期、结果期、生长环境与自身药理属性,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有条不紊的开展普查工作。
(志丹县启动会现场)
采取药材标本(有的留叶,有的取根)、修剪枯枝烂叶、用瓦楞纸和吸水纸压标本、拍生境(识别相应特征)、确定标本内容,最后总结介绍药材(药材的效用、生长季节、与其他药材的搭配)。
在陕北的普查工作中,除却已经记录的种药材之外,李老师的团队还找到了30多种未被记录的药材。
陕北的八月是最热的日子,在艰难的环境下,“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成了李怀珠老师的口头禅。
如果有的药材找不到就一直找,制作标本需要用处在花期的药材,花期过了,就把药材的位置标注上,明年继续来找。
有耐心、有责任心是这个团队的固有品质,也是他们宝贵精神与人格的真实写照。、
科研为基,助力经济发展
一味味药材在老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进行调研,与此同时,这一次的普查工作调整了学校多年以来的研究方向,把研究内容从作物育种扩展到对中草药的药理分析领域。
(李老师及其团队调查柴胡栽培种类及产量)
“由于学校环境和其他条件的局限性,我们的作物育种研究到达了瓶颈期,此次转变打破了学校长久以来在作物育种方向停滞不前的僵持局面,是一个很好的转折和开端。”李怀珠老师说。
说起作物育种,老师说:“这是一项长远的计划,因现在技术的不成熟,我们只能先冷冻多个品种的小麦种子,但我们不会放弃的。以此次药材普查为基石,从零开始,正式融入到陕西省生物科学研究这个大圈子里,在未来的10-20年后,我们还会与同领域中其他人相互合作,取用我们这些年留存的样本,研究控制种子大小的基因,对其基因的构成、合成、代谢、调控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实现对小麦产量的调控。”
(李怀珠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制作标本)
与此同时,团队对纯种红柴胡的基因匹配,并为未来的量产化打下坚实基础.
(不同年份的柴胡比较)神木的红柴胡原名叫做南柴胡,距今已有年历史,红柴胡是中药柴胡的重要品种之一,一般根部入药。可用于治疗表证发热,肝郁气滞,气虚下陷等,药用价值非常高,而现在却因其品种难以统一而无人问津,如果可以量产将会很大程度上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于是李怀珠老师便同当地政府商议,用技术将柴胡的品种统一,当地出人出地,一起进行产业推动,发展地方经济。
(西部芳香园合影)
年,在团队的积极努力下,我校与神木市高家堡镇政府及相关中药材企业就联合开展黄芪、柴胡等重点道地中药材应用研究达成合作意向,签订了项目合同,合同总经费32万元整。
持续了三四年之久的“第四次全国中药普查项目”也将到达尾声,但老师与同学们奋力奔走的身影却难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
(技术培训合影)
李怀珠老师说:“我喜欢这样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END.
——推荐阅读——
万物复苏,咸师许你一场春日花海点赞!咸师那些考研初试超高分的小伙伴!咸阳师范学院关于加强手机管理、合理使用手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通知咸师新增2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咸阳师范学院融媒体中心编辑
司青雨张思曼
图源
融媒体中心摄影组
视频
融媒体中心视频组
责编
司青雨
审核
王书宇
监制
郭小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