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四圣心源九中土理论临床篇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中医谣尚胜利-中医谣中土理论(临床篇)上节论述了黄师中气理论的临床应用,中气是祖气两精相搏男女有别的阳化气阴成形升清降浊的枢轴运动,是人之生命新陈代谢的转化过程。一个主管生命周期生死的纵形水火枢机,一个主管生殖周期盛衰的横形金木轮轴,而且男女有别,一气周流,气升水布,火降血下。水火枢机为上下开阖为开,正常是中土畅而上清下温,病则土湿木郁,表现为中堵而上热下寒,治宜宁心培土。金木轮轴为左右升降为枢,正常是中气足而左升右降,病则木郁金滞,表现为中窒而左陷右滞,治宜理气散郁。生生之气,以肾为体,以肝为用,{厥阴、阳明}归土中气为合,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用,以阳明为合,临床要多注重调血疏肝木。男子以气为本,以肾为体,以相火为合,临床要多注重益气调相火{补肾水}。现在论述学习黄师中土理论的临床应用了,中土理论是以阴阳为本,脾胃为根,三焦为道,土枢四象,阴阳化生,五行制化,六气气化,内藏阴阳,同气相求,内外感召的圆运动理论。告诉了我们人体有三个基本轴,即开枢合。阴阳者,升降之枢纽,太阴阳明{脾(湿)升胃(燥)降},调其润燥;少阳厥阴{胆(降)浊肝(升)清},调其升降;太阳少阴{火(心)降水(肾)布},调其寒热。三焦者,升降之道路。胃降则上焦的火金下潜,脾升则下焦的水木蒸腾,中焦运转则上下交通!那么我们三个轴的临床应用,一一来论述吧。首先是太阳少阴这个轴,调其人体形体的寒热,为开,太阳是寒气治之,少阴是热气治之,一寒一热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太阳寒水和少阴君火这个轴是表里关系,太阳小肠和少阴心为一组,为火,太阳膀胱和少阴肾为一组,为水,这个轴就是水火关系,主要就是水液代谢和精气充盈的问题,所以这个轴又可以叫水火{君火}轴。在临床中,经络上以任督二脉、太阳经和少阴经为主,可以选取穴位百会、中脘、关元、气海、肾俞、命门、太溪、足三里、涌泉、三阴交等,药物上我们在水液代谢这个问题上就可以以苓桂术甘、真武、五苓之意为主加减,临床上常用利水合剂,适合于土湿蓄水证;当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眩晕症时,常以泽泻汤、天麻钩藤饮、小柴胡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眩晕合剂,疏郁降逆平肝熄风,适合于木郁水结证;当水液代谢障碍引起咳逆痰喘时,以小青龙、三子养亲汤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济生国医]咳喘合剂,调肺升降水饮咳喘,适合于金滞水饮证;当水液代谢障碍引起心源性水肿,常以苓桂术甘、四君子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济生国医]心衰合剂,益气温阳利水消肿,适合于土湿气衰证;当水液代谢障碍引起肾性水肿,常以小柴胡、八正散之意加减,临床常用[济生国医]益肾合剂,清热活血,益肾消肿,适合于水寒相旺证;但在临床上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是水液代谢阳气不足致水寒结冰疼痛形成沙石混浊物,以桂枝茯苓、芍甘汤加减,临床上常用排石合剂,适合于土湿水结证。在精气充盈这个问题上一般都是以黄师的玉池汤、封髓丹、桂枝加龙牡汤之意为主加减,临床上常用潜阳合剂,适合于土湿精亏证。但临床上在水液代谢和精气充盈都是同时存在的,一般都是以金匮肾气、十全大补、右归饮之意为主加减,临床上常用扶阳合剂,治疗上热下寒心肾不交,适合于命门火衰证;如肾精亏损致男性早泄精液异常,一般以六味地黄、五子衍宗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生精合剂,适合于水寒相弱证;一般女性很大程度上是会影响月经的排泄,以当归芍药、八珍汤加减,临床上常用补血合剂,治疗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调经养胎,适合于土湿木郁水结证;但是对一些阴阳两虚精气不足的,特别是年老体衰的,有的是头发苍白、眼目干涩、皮肤皱纹重生等明显精气亏虚病人,临床常用养肾合剂,适合于血枯精亏证;有的是出现头晕胸闷乏力的心脑血管病,临床常用软脉合剂,适合于阴燥血枯证;有的出现身心疲乏精气衰竭,临床常用回阳合剂,适合于阳亏阴竭证;,如出现关节酸软无力病变,临床常用健步合剂,补养肝血强壮经筋,适合于血郁筋痹证;如出现腰酸背痛乏力骨质增生退行病变,临床常用强骨合剂,补肾强骨,适合于骨痹血枯证;如出现阳痿早泄,临床上常用壮阳合剂,适合于水寒火衰证。剩下的我们从寒热去讨论学习这个轴了,但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这是很经典的一句话。发热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症状,现代医学一般都是使用解热镇痛药来治疗外感疾病的发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中西汇通的思维去理解中医是怎么诊断和治疗发热的呢?答案是肯定的,相对而言三阳在外易外感生邪致实证,我们知道三阳病皆有发热问题。太阳病恶寒发热,因为太阳病首先是太阳经与呼吸相关,故外界寒温先侵太阳经而引起感染,所以太阳病是病毒感染,而诱生的干扰素导致恶寒发热,这就是初期的感冒,那么现代医学怎么治疗呢,一般都是解热镇痛药加上伪麻黄碱{如康太克、白加黑等},有的医生会加激素,有的会加止咳药。中医怎么治疗呢,太阳主表为开,太阳病为实证,在头项,辛而散之,宜用汗法,可以选取大杼、风府、风池、大椎、少泽、少商、鱼际等穴位治疗。药物上用解热镇痛药桂枝,加上甘草,现代医学中的中药药理学证明甘草具有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再配伍麻黄,主要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可以收缩黏膜血管,缓解鼻塞流鼻涕等症状,增强桂枝的解热镇痛作用,同样桂枝也增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这就是麻黄汤基本配伍使用,通过加减可以引申出一系列麻黄汤类方解热法。如果虚人发热则用桂枝汤,出现项背不适则加葛根。黄师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一般感冒发热都是土湿阳衰所致,临床上以紫苏姜苓汤加减,常用[济生国医]伤风合剂,治疗一般伤风鼻直流涕打喷嚏;以桔梗汤元参加减,常用鼻炎合剂,治疗土湿表虚鼻塞流涕急慢性鼻炎;以荆防败毒、止嗽散、川芎茶调加减,常用感冒合剂,治疗外感风寒发热头痛咽痒喉痛咳嗽痰多,以桂枝汤、玉屏风、薯蓣丸加减,常用免疫合剂,治疗免疫力低下的体虚感冒。少阳病寒热往来,因为少阳病由于细菌内毒素脂多糖入血导致寒热往来,这不是单独的病毒感染了,合并了细菌感染。现代医学一般是解热镇痛药加上抗生素治疗了。那么中医怎么治疗?少阳在半表半里为枢,少阳病为实证,在咽喉,甘而缓之,宜用和法,可选取临泣、外关、中渚、液门、大椎、风池、期门、太冲等穴位治疗。药物上用解热镇痛药柴胡,加上激素甘草,再配伍黄芩,内含黄芩苷有抗病毒抗感染作用,增强柴胡解热镇痛的作用,这就是一系列柴胡汤类方的配伍使用。不明原因发热以柴胡石膏汤加减,临床上常用清热合剂,治疗木郁金滞少阳阳明外感发热证;妇女月经期感冒发热以小柴胡合青蒿鳖甲加减,临床上常用[济生国医]郁冒合剂,治疗妇女郁热;扁桃体化脓咽喉肿痛以玄麦甘桔、葛根汤、五根汤加减,临床上常用清上合剂,治疗土湿金燥感冒咽炎证。阳明病但热不寒,因为阳明病的发热是持续性发热,而且日哺潮热就是下午加重,有了典型的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导致大量的白细胞介素等内源性致热因子分泌而引起中枢性持续发热,即我们讲的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气分实热证,也就是所谓的但热不寒。现代医学一般使用解热镇痛药和大量针对性的抗生素补液治疗。而中医治疗是阳明在里为合,阳明病为实证,在胃肠,咸而泄之,宜用清法和下法,可以选取大椎、商阳、合谷、曲池、内庭、解溪、天枢、复溜、大肠俞等穴位治疗,药物上用解热镇痛药石膏加上激素甘草,配伍知母入少阴肾而补水防阳明热化伤阴,增强石膏解热镇痛的作用,再配粳米有利于帮助石膏有效成份的溶出,健脾养胃增加能量,有助于退热,这就是白虎汤类方治疗。如果出现有背寒{至阳穴},就用白虎加人参汤。当出现痞满燥实为阳明腑实证宜用承气汤类方治疗。但是临床上有一种发热,是六经相传感冒发热,截断在少阳引邪外出,以银翘散、荆防败毒、小柴胡、竹叶石膏、六一散、麻附细辛加减合裁,临床常用六气合剂,治疗六经感冒。疾病传到三阴,相对而言三阴在里能量不足易致虚证,故三阴病发热,除了少阴病的太少两感证,其余的都是内伤发热。太阴病自利不渴易气虚生热,因为太阴经与消化相关产生能量,消化道要进食,易感受外界湿邪而引起感染,所以太阴病是产生的能量消化吸收不了而致能量不足,出现自利不渴等一系列表现,太阴在表为开,太阴病为虚证,在胸腹{肚脐周围},宜甘温除热,宜用温法和补法,可以选取中脘、建里、神阙、天枢、气海、脾俞、足三里、阴陵泉、阳池等穴位温扶中阳,运化寒湿治疗。药物上用激素甘草解热,配伍黄芪补气增加能量来增强甘草的疗效,以桂枝汤、建中汤类和补中益气汤为代表。少阴病自利而渴而四逆寒热,因为少阴是能量的仓库和中转站,主心神。少阴病是体内输送的能量储存不了而导致能量不足,出现自利而渴,手足不温,四逆寒热,咳而呕,心烦不得眠等一系列表现,少阴在半表半里为枢,少阴病为虚证,在心腹{脐下悸动},宜用辛温并用扶阳解热,宜用温法、汗法和补法同用,可以选用关元、气海、神阙、肾俞、命门、太溪、神门、三阴交等穴位扶阳育阴并兼治疗。药物上用细辛免疫抑制而解热镇痛,是少阴病专用解热镇痛药。配伍麻黄兴奋交感神经而增加发汗解热和抗疲劳功效,加上附子这个内源性肾上腺皮质促进剂抑制迷走神经兴奋,甘草是外源性皮质激素抑制体液免疫,对细胞免疫有调节作用,适用于体虚易感即太少两感证,以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代表方。厥阴病消渴厥逆而厥热胜复,因为厥阴病是体内吸取输送的能量发挥不了作用而导致能量不足,出现心中疼热,饥不欲食,下利不止,口渴等都是后半夜明显的龙雷火升表现,厥阴在里为合,厥阴病为虚证,在心胁{少腹阴器周围},宜用和法,酸甘化阴,寒热并调,可以选取太冲、合谷、内关、大陵、巨阙、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疏调气血,降逆平和治疗。药物上用乌梅解热而治疗内伤发热,以乌梅丸为代表方,用刚:川椒、干姜、人参即大建中汤之意,附子、细辛温于下,桂枝平于上,三阴递进,同温太阴、少阴、厥阴,温病条辨从中化裁出椒梅汤,治疗温病下焦,伤阳而渴。用柔:当归、黄连、黄柏,养肝清君命二火,温病条辨从中化裁出连梅汤,治疗温病下焦,伤阴而渴。诸药合用可养肝之体,助肝之阳,清肝之热,敛肝之阴。其次是少阳厥阴这个轴,调其人体气血的升降,为枢。《素问》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这说明厥阴本风,在人为肝,少阳本火,在人为胆,少阳相火和厥阴风木这个轴也是表里关系,少阳胆和厥阴肝为一组,为木,少阳三焦{相火}和厥阴心包为一组,水火共济,为火{相火},少阳从本无寒证,有寒皆是厥阴,所以这个轴也可以叫木火{相火}轴。厥阴肝和少阳胆共聚于中焦,肝气升即清阳升,胆气降即浊阴降,所以肝胆的升降决定了人体气血的升降,保证了人体气血的调畅、水液的通畅和阳气的升降。比如说,脾胃的升降受肝胆升降的影响,金水的升降也受肝胆升降的影响,因为肝木要上升,才能木生火,滋生心火,胆气要下降,浊阴才能下降。少阳为正邪相争,多经腑同病,厥阴为厥热胜复,多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本质还是正邪相争引起的,只不过少阳的正邪相争,指的是在机体的全身情况还比较好的情况下的正邪相争,而厥阴的厥阴胜复是危象、是很严重的疾病。而且两条经的证和症都非常相似,少阳病口苦咽干,厥阴病消渴;少阳病心烦,厥阴病心中疼热;少阳病嘿嘿不欲食,厥阴病饥而不欲食;少阳病喜呕,厥阴病吐蛔。所以在治疗上,厥阴病我们应该从厥阴托毒外出而转少阳,转出少阳后让其正邪相争。而少阳病就要打破免疫耐受,打破机体正邪不争的状态,三阳独取少阳治疗。少阳是太阳阳明升降的枢纽,如门开合转动的轴。少阳不枢,则升降都有问题,少阳之证,有病不升,有病不降,而临证所见,纯太阳病易辨,纯阳明病少见,一般的阳明证都是太阴不开,阳明不降的相火不位证,所以临床上大多数是所谓“亚健康”人群,一般40岁以下青壮年多见明显的少阳不枢、相火不位证{失眠多梦心烦面红等},熬夜是为病根,药物上以小柴胡汤、血府逐瘀、真武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调相合剂,升左路增强动力升清而降浊,适合于木郁水寒证;但临床也有很多木郁化火而致土虚,药物上以小柴胡、四君子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济生国医]枢阳合剂,疏肝利胆和胃,适合于木郁土虚证。热则升,凉则降,欲调和少阳,必寒热之药并处。所以临床上也很多木郁化热而且阳明土实,实际上就是少阳阳明合病,常以大柴胡汤、大黄附子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泻阳合剂,治疗胸满气喘胁痛心下急里实便秘,适合于土实木郁证。40岁以下中老年人多见厥阴不枢的纯阴证,阳虚体弱是病根,药物上以黄师的天魂汤、理中汤、当归四逆汤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暖肝合剂,适合于木郁火衰证。如果临床上很多土湿脾胃虚寒致左路不升,可以随证用一太极小方,临床常用太极升左合剂,适用于左路不升虚寒证,以攻邪祛寒为主,非补益之方,虚寒可用,纯阳虚不宜,土虚水寒证;临床上也有很多土湿水寒致元气太虚不降,可以随证用一太极小方,临床常用太极降右合剂,以补物质基础能量,调和升降,降极而升发,土虚金滞证;临床上很多气机升降失调而郁滞化热,以升降散、血府逐瘀之意加减,临床常用郁热合剂,升阳中之清阳,降阴中之浊阴,气升血降,内外通和,适合于气滞郁热证。如果气机失调致头痛,以四物汤、九味羌活、川芎茶调之意加减,临床常用头痛合剂,清上蠲痛,适合于木郁阳滞证;如果气机失调致眼目疾病,以小柴胡、桃核承气之意加减,临床常用利目合剂,适合于木旺血滞证;如是气机升降失调致牙痛,临床常用牙痛合剂,疏风活血滋阴润燥,适合于木郁阴燥证;如是升降失调致痰湿咽干烦躁,以半夏厚朴、栀子厚朴之意加减,临床常用除烦合剂,行气化痰平逆除烦,适合于金滞痰阻证;如是升降失调致心烦气躁忧郁失眠,以四逆、半夏厚朴之意加减,临床常用解郁合剂,理气解郁安神,适合于心烦气躁证;如是升降失调致心烦噫痞,以栀豉汤、半夏泻心之意加减,临床常用消痞合剂,升清降浊平气消痞,适合于木郁气痞证;如是升降失调致肋腹胸满,以柴胡汤、四逆、逍遥之意加减,临床常用导滞合剂,疏肝调胃清胆畅气导滞,适合于木郁气滞证;如果气机失调致中气下陷脏器下垂,以四君子、黄芪建中之意加减,临床常用举元合剂,补脾升胃举元益中,适合于中气下陷证;如果气机失调致腹满寒疝,临床常用寒疝合剂,理气通络,适合于木寒土湿证;如果气机失调致浮肿,临床常用决渎合剂,理气消肿,适合于气虚水滞证;如果是女性出现气机升降失调致乳腺增生结节疼痛,以逍遥、柴胡疏肝之意加减,临床常用乳癖合剂,疏肝理气散结通络,适合于气结血瘀证;女性气机失调瘀滞致月经不调,以桃红四物、九制香附之意加减,临床常用调经合剂,行气活血止痛调经,适合于气滞血瘀证;女性天癸竭之年脏燥,以甘麦大枣、四物汤、举元煎之意加减,临床常用脏燥合剂,补气养血解郁,适合于气虚血郁证;女性气机失调中气不足致气不能摄血,出现月经量多、崩漏等,以四物、桂附之意加减,临床常用崩漏合剂,适合气虚阳衰证。总之气血的升降、能量的消耗都必须在有形物质基础{阴血}和无形功能基础{阳气}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究其质,三阳病讲升降多少,三阴病讲能量多少,三阳独取少阳,厥阴两阴交尽,故厥阴肝之用药,亦必阴阳并用,寒热并调,此与少阳之特点乃相辅相成,正所谓肝胆相照。最后是太阴阳明这个轴,调其人体津液的润燥,为合。太阴之上,湿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这个轴也是表里关系,阳明大肠和太阴肺为一组表里关系,为金,阳明胃和太阴脾为一组表里关系,为土,所以这个轴又可以叫金土轴。阳明阳土,喜润而恶燥,润则受纳通降,燥则关格不入;太阴阴土,喜燥而恶湿,燥则运化升清,湿则腹满自利。太阴性湿体阴而用阳,脾用为阳而主运化升清;阳明性燥体阳而用阴,胃用为阴而主受纳腐然。然燥湿同形而混杂互化,燥极似湿,湿极似燥。实则阳明,阳道实也,虚则太阴,阴道虚也。是因为少火生土,有君相之别。三阳统于阳明,胃气不衰,邪断不能入三阴也,阳明为三阴之屏障。阳明统于肠胃,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诸脏腑有形之邪外出之径也。太阳蓄血,有桃核承气汤证,以阳明之府为出路也,少阳胆腑证,发热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或柴胡加芒硝汤证,皆以阳明为出路也。邪犯三阳,均要累及阳明,太阳有鼻鸣干呕,少阳心烦喜呕,呕而发热,故太阳以姜枣和胃止呕,少阳以姜夏和胃止呕,故服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解之。

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禀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则为最重,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李东垣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理中合四逆的附子理中才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但四逆汤之干姜本也理中建中之剂。总之,时时处处要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心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水火不交,否结诸证生矣。

阳土生在君火,有胃神,君火易动而生实热,所以阳明胃与大肠为病,多实多热,多气多血之腑病,故胃火宜弱不宜强,胃主纳食,宜降为和,阳土为病则浊阴不降。在临床如果浊阴不降致土痞金滞水寒,药物治疗中以黄师的地魄汤、生脉散、凉膈散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增液合剂,降右路减轻阻力,补降三阴的能量水,理升脾胃虚弱,适合于金滞水枯证;如果浊阴不降致土湿金滞木郁,药物治疗中以四逆散、理中汤、大黄附子汤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济生国医]柔肝合剂,适合于木郁金滞证。阴土生在相火,相火易衰而生虚寒,所以后天太阴脾为病,每每伤及先天肾阳而传入少阴,故太阴无阳证,有阳证皆是虚火{阴火},即太阴既无实火,也无阴虚的虚火,是阳气虚弱导致的气虚生大热的太阴之火。故脾阳宜强不宜弱,脾主运化,宜升则健,阴土为病则清阳不升。在临床上如果清阳不升致火虚中痞,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就宜调中补脾,药物治疗中以黄师的黄芽汤、四君子、桂枝人参汤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补脾合剂,适合于土湿火衰证;如果清阳不升致金滞水寒,就宜健脾温中,药物治疗中以真武、理中之意加减,临床上常用健脾合剂,适合于土湿金滞证。如果我们用中西汇通思维去理解更容易,太阴阳明这个轴主人体津液的润燥实际上包括整个消化系统,消化道由口到肛门分别为太阴肺{口、咽、食管}属上焦,阳明胃{胃}、太阴脾{小肠}属中焦,阳明大肠{大肠、肛门}属下焦所主,这是我们在中土理论心得讲了的难经七冲门。胃肠的运动是分段序贯发生运动,每一段由一系列的运动与分泌活动过程组成,出现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虚实逆从的表现。我们下面一一来讲述临床应用了,首选是病从口入,口腔用药专方,简单地讲口腔的溃疡、炎症,无论寒热都可以用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甘草},关键是随证寒热化裁,根据黄师土枢四象之法,临床上常用清口合剂,适合于土虚金躁证。下去就是咽喉了,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所以可以用少阳方小柴胡汤加少阴药细辛,黄芩和细辛两者配伍一寒一温,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有特殊疗效,包括咽喉淋巴滤泡增生。如咽喉血液循环不好,就加桂枝,伴有阳虚明显就是病入少阴心了,加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引发慢性肾炎就是入少阴肾了,加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如果少阳相火致湿热下注证,以柴胡、四妙之意加减,临床常用柴妙合剂,适合于土湿相旺证。再下去就是食道了,食道上段,小青龙汤条文中说,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就是说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可以治疗噎嗝,其实就是食道癌。一般食道很有弹性,可以扩张,一旦出现噎嗝说明食道环形平滑肌细胞大部分已经被浸润。食道上段常见炎症会有烧灼感,可以选用宣痹汤和三香汤治疗。食道下段,热证用栀子豉汤,虚证用栀子干姜汤,也可以多方合用。再往下就是贲门,此处的疾病可以按照胸痹处理,偏热者用小陷胸汤{黄莲、瓜蒌、半夏},可以加枳实通大便治疗食物反流,偏寒者用栝萎薤白半夏汤。接下来就是胃体了,刚才上面讲了少火生土,君相之别,所以胃体疾病常见寒热错杂,经典处方是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如果是单纯的虚也可以用上面的健脾合剂;如果是胃酸过多致疼痛,临床常用胃痛合剂,温中制酸消滞和胃止痛,适合于气滞水寒证。那么下面幽门的主要是食物不能正常通降停留胃中,导致打嗝、幽门梗阻,典型处方是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再下去就是十二指肠了,炎症、溃疡好发于球部,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多见于饥饿或者夜间明显,这是典型的小建中汤证{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空肠和回肠绕脐而盘曲,而导致小肠性寒性腹泻,用理中汤系列{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治疗。小肠和大肠交界的这个地方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出现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的表现,正好是厥阴肝经走过的地方,用大建中汤{干姜、川椒、人参、饴糖}治疗。再往下就是阑尾了,急性用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可以加用五味消毒饮。慢性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再下来就是结肠部位了,升结肠的运动方向是向上蠕动,主要依赖于消化道的输送功能推动食物由下往上走,所以这段的病变大部分都是阳虚无力推动所致,可以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沿着升结肠往上走就到了结肠肝曲,这个部位受肝木影响,所以可以用大柴胡汤{柴胡、黄芩、白芍、半夏、生姜、枳实、大黄、大枣},或者用上面的泻阳合剂。肝曲往前走又到了紧贴胃体的部位{心下}就要横结肠,可以寒热并用,选方附子泻心汤{附子、大黄、黄莲、黄芩}。再往下就到降结肠了,可以用小承气汤,再到乙状结肠就用大承气汤,因为在其他结肠大便都还没有成形的,大便是在乙状结肠成形,因为大便中的水分是在乙状结肠被吸收的,如果大便在乙状结肠停留过久,就会形成燥屎,就是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坚”的表现,所以用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汤里有芒硝,芒硝是个渗透性致泻药,在体内生成电解质,导致大量的肠液分泌,腹压增加,大便就出来了。如果出现肛门里急后重就可以用芍药汤{白芍、当归、黄芩、黄连、大黄、槟榔、木香、肉桂、甘草}。到了肛门口就可以用槐花散或者槐角丸,肛裂或者痔疮都可以用。农历辛丑年二月二十八子时江西钟风鸣您的健康我的追求!大合村钟风鸣卫生所(济生国医馆)擅长中医经方民间中草药、脉法舌诊、针灸艾灸、针刀埋线、祝由推拿正骨,用古中医思维结合现代医学理念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代煎中药配制各种药酒丸散膏方。..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cd/8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