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年)。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参考《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粘膜,陈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粘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粘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理气
(1)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陈皮、白芍、枳壳、海螵蛸、麦芽、三七粉(冲服)、香附、佛手、元胡、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等。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对于足三里选为佐助之穴,采用补脾以扶助胃气。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3)中药穴位贴敷: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1)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厚朴、木香、砂仁、三七粉(冲服)、海螵蛸、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等。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3)中药穴位贴敷: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1)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党参、白芍、白术、陈皮、干姜、白及、三七粉(冲服)、茯苓、大枣、饴糖、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等。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3)中药穴位贴敷: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4.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
(1)推荐方药:化肝煎加减。栀子、丹皮、青皮、陈皮、浙贝母、黄连、海螵蛸、白及、三七粉、茯苓、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选穴:选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用泻法。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3)中药穴位贴敷: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黄连、黄芩、乳香、没药、冰片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1)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白及、三七粉、生地、佛手、玉竹、白芍、百合、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选穴:选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3)中药穴位贴敷: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黄连、黄芩、乳香、没药、冰片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穴位高发区,多出现在中脘、肝俞、脾俞、阳陵泉、足三里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三)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护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
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忌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
2.心理调护
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文化的护理。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功松弛法等,减少或防止溃疡的发生。告知病人情绪反应与溃疡的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溃疡病;告诫病人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
3.健康教育
(1)去除诱因
去除溃疡病发生的诱因,如饥饱不调、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过度劳累及精神抑郁、焦虑,滥用药物等。嘱溃疡病患者生活、饮食要有规律,劳逸要结合得当,保证睡眠充足。
(2)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停药后1个月务必回院复查。避免使用致溃疡病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类药物;出院后仍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寒冷和情志刺激,谨遵饮食宜忌。
中医针灸、方药免费学习,请加,注明“学习中医”,邀您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