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柴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柴胡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日常居家常备的就有小柴胡颗粒、小儿柴桂颗粒等。
01
解热止疟话柴胡
以前,有一个地主家的长工名叫胡大。一天,胡大突然得了怪病,一时高烧不退,一时又冷得打寒战。地主怕这种病会传染,于是打发两个手下人深夜悄悄地把胡大扔到一个水塘边。早晨一阵冷风吹来,胡大从昏迷中醒来了,他感到又渴又饿,便不管三七二十一,随手抓了些塘边的柴草根充饥,不料第二天竟然退烧了。第二年,地主的独生子也被染上了,心急如焚的地主央求胡大说:“胡老弟,我儿子病得快不行了,求求你告诉我,你是吃了什么药治好病的?”胡大说:“你们把我扔到塘边,我又渴又饿,没办法只好吃当柴烧的那种草根啊!”地主的儿子吃后居然很快就好了。消息传开,村里人争相议论,一个老秀才说:“那药草原来只当柴草烧,既然是胡大第一个发现它能治病救人,那就叫它‘柴胡’吧!”
02
柴胡的模样
本品为多年生草本,主根圆锥形,外皮红褐色,质疏松而稍脆;茎单一或数分枝,叶细线型,抱茎,质厚,稍硬挺,叶缘白色,骨质;上部叶小,小伞形花序;花黄色,双悬果深褐色,棱浅褐色,粗钝,略凸。
03
柴胡的功用
苦,微寒。归肝、胆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1.感冒发热
本品芳香疏泄,性味苦、微寒,具有良好的疏散解表退热作用,为临床所常用,如柴胡注射液、正柴胡饮冲剂等。可用于风寒、风热感冒及虚人外感等的发热证。若用于风寒感冒,邪郁化热,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酸目疼鼻干,眼眶疼痛,心烦不眠,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当配葛根、黄芩、羌活、白芷、石膏等,如《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
2.少阳证,寒热往来
本品芳香疏泄,味苦,微寒,归肝、胆经,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少阳证之要药,多与黄芩等相配同用,如《伤寒论》小柴胡汤;若用于伤寒少阳证,见寒热往来,寒重热轻,或但寒不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者,宜和解散寒,生津敛汗,常配桂枝、干姜、天花粉、黄芩等,如《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3.妊娠伤寒,产后伤风,寒热如疟
本类病证多因妇女妊娠期间、经期或产后,感受外来邪气,邪热侵入血室,与血相搏,常易形成下腹或胁下结块或硬满而痛。症见寒热如疟,甚或见到狂言乱语。本品可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疏肝、胆二经之郁,解血室之结。《金匮要略》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此外,妊娠寒热头痛,症见默默不欲饮食,胁下痛,呕逆痰涎;或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或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者,还可以本品大量配黄芩、人参、甘草等,如《类证活人书》黄龙汤。
4.诸疟寒热
本品尚可退热截疟,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之品。常配黄芩、半夏、白术、桂枝、甘草等,用于疟疾初起,热多寒少,如《嵩崖尊生》五芩平胃汤;本品配桂枝,可用于寒疟证,见寒伤少阳,寒多热少者,如《症因脉治》桂枝柴胡汤;若遇劳疟经久不愈,寒热往来,日渐消瘦者,常配常山、鳖甲、知母、青蒿、枳壳等同用,如《圣济总录》祛劳汤。
5.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头痛目眩,月经不调等
本品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调经止痛,故可用治血虚肝旺,头痛目眩,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等症。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对于胸胁疼痛,不论内伤肝郁,外伤跌扑,均可应用,常与香附、川芎、芍药等同用,如《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6.肝胆湿热之酒疸、结石等证
湿热之邪蕴于肝胆,使肝胆之气疏泄不利。本品通过疏肝解郁,疏泄肝胆,有助于湿运。常与茵陈、黄芩、半夏、黄连、大黄等配伍,用于饮酒过度,湿热内蕴,致成酒疸之证。见身目俱黄,腹胀,心中懊憹,时欲吐,足胫肿满,小便黄赤等,如《杂病源流犀烛》加味柴胡汤。
7.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本品味苦,性微寒,疏散退热,不仅可用于外感发热、肝经郁热,鳖血炒后还可清退虚热,故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虚热证。常配人参、黄芩、胡黄连、芍药等,如《金匮翼》柴胡梅连散。
8.痰热,热毒郁结
用治本类病证,主要取柴胡之疏散透泄功能。用于痰热互结之头痛,手足烦热,肢体倦怠,身体疼痛,嗜卧少力,饮食乏味者,常配人参、半夏、黄芩、白术等,如《类证活人书》柴胡半夏汤;火毒壅滞,不得透泄,致生鬓阴疽,根盘深硬,色紫焮痛者,可配丹皮、茯苓、山栀、羚羊角、天花粉等同用,以透热泄热,解毒排脓,如《外科正宗》加味逍遥散。
9.肝经循行部位的痈疮、瘿瘤、瘰疬痰核、湿痒等病证
本品归于足厥阴肝经,为常用的肝胆二经的引经药。同时又疏肝解郁,条达肝气,促邪外出,故能用治多种病邪阻滞于肝经所导致的病证。若热毒滞于肝,胁间疼痛异常,拒按者,本品配白芍、香附、薄荷、当归、天花粉、金银花等同用,理气宣郁,清热解毒,如《辨证录》宣郁化毒汤。
10.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本品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善治气虛下陷所致之神倦发热,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等证,常配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煎服,3~10g。醋炒降低散性,酒炒增其升提之力,鳖血炒可退虚热。
本品药性升发。凡气逆不降,阴虚火旺,肝阳上升者,均当慎用。
经典古籍:
“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神农本草经》
“主时疾内外热不解。”
——《药性论》
“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达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阳分者,举而升之,返其宅而中气自振。”
——《本草正义》
中药的临床运用在医师专业辨证指导下多能获得不错疗效,因涉及中医用药的专业性,患者需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配伍!
参考文献
[1]中药故事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薛丽君主编.中药材百科[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高学敏主编.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针灸知名专家白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