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子痈医案一则

林某某,男,60岁。年06月21日初诊。

主诉:附睾疼痛半月余,加重1天。

病史: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附睾坠胀痛,附睾增大、变硬,精索硬肿,轻压痛,休息可缓解、站立或活动时加重,未予重视及治疗,昨日开始症状加重,遂来求诊。辰下:时有附睾坠胀痛,偶有腰酸,口干,晨起口苦,纳寐尚可,小便黄,大便正常。舌淡尖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小柴胡汤合补气通络方加减。

柴胡9g黄芩9g姜半夏9g

黄芪20g葛根20g薏苡仁20g

鸡血藤20g牡蛎30g(先煎)乌药9g

小茴香9g荔枝核15g杜仲12g

鲜石斛9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年06月27日):服上方7剂,附睾疼痛较前减轻,双腿皮肤瘙痒,舌淡尖红,苔薄白,脉弦。予上方改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12g,去小茴香、杜仲,加白鲜皮20g、蝉蜕9g,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年07月4日):药后诸症皆缓,附睾痛及双腿皮肤瘙痒基本解除,舌质淡苔薄白,脉弦。予上方加鸡内金20g、川楝子12g再服7剂后,附睾痛除,诸症皆瘥。守方加减调治半个月后,附睾痛未再复发。

按语:慢性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中医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子痈”、“子痰”、“绣球风”等范畴。诸多医家多认为本病与肝、脾、肾息息相关,尤以肝为最。《灵枢·经脉》云:“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病。”《辨证录·疝气门》又云:“人有睾丸作痛……盖睾丸不独通肾,而且通肝;阴器者,宗筋之聚也;筋属肝……故肝病而筋亦病,筋病而睾丸亦病矣。睾丸之痛……乃肝气之冲于睾丸耳。”肝主筋,其经络环阴器、抵少腹,主司疏泄之职,若肝气失畅,则可发为本病。

本案乃肝胆湿热,循经下注,湿热气血搏结,筋脉受阻,痰气凝滞而致。肝主疏泄,其脉络阴器,邪气滞于肝经,湿热下注,结于阴器,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所以附睾丸疼痛;胆火上逆,少阳郁热,故见口苦、口干;肝胆湿热,热迫膀胱,故见小便黄;患者年过六旬,肾气渐虚,故见偶有腰酸;舌尖红、脉弦亦为肝经湿热之象。四诊合参,辨为肝经湿热、痰浊阻络,兼气津不足之证。

故吾师从肝论治,以清热利湿、行气通络、化浊散结为主,兼补益气津,方拟小柴胡汤合补气通络方加减。方中柴胡疏肝散邪,透达肝经郁热,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清热泻火,清泄肝胆之热;二者共用,和解少阳,清泻肝经邪热;姜半夏化痰和中,散结消痞;助柴胡、黄芩清热达邪;黄芪为补气之要药,益气建中,不仅补益脾肾之气,还可推动气血运行,以助祛痰通络,亦可升阳托毒,生肌消肿;葛根味甘、辛,性凉,可升举阳气,散布津液,可助透热消肿,通络和腧;牡蛎软坚散结,化痰通络;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清热;鸡血藤苦、甘,温,可补血活血、通络止痛;荔枝核甘、苦,归肝、肾经可行气散结,驱寒止痛;乌药、小茴香辛温,入足厥阴肝经,上达下泻,可主气血凝滞,腹中诸痛;加杜仲以补肝肾强筋骨,《神农本草经》云其可“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并予鲜石斛生津益胃、养阴清热。诸药合用肝气得疏,邪热得除,瘀滞可通,筋脉疏缓,疼痛自止。

二诊患者,附睾胀痛较前减轻,故去小茴香、杜仲,加大柴胡、黄芩、姜半夏之用量增强其泻火平肝之功;患者双下肢瘙痒,故予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三诊患者诸症皆缓,故守上方,并加治肝郁气滞疼痛诸症之良药川楝子,以疏肝泄热、行气止痛,配合乌药、小茴香行气止痛之功尤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加鸡内金以健脾消食以助脾健运,脾气得健,则不为肝木所乘,不为湿邪所困。药后症除,守法调治,疾病获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cd/5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