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五所楼

五所楼村位于张汪镇政府东南五公里处,与薛城常庄镇的东黄村、陶庄镇的井亭村接壤,村庄占地面积余亩,耕地面积余亩,人口人。

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村里曾涌现了像李庆施、李天倪、李叔铭等一大批民族英雄人物,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勇于牺牲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村民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李庆施,字子善,滕县张汪镇五所楼村人。少聪颖,好读书,曾随父李化宣习医,后就读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成绩优异,毕业后于年任滕县劝学所所长;后曾任国民党山东省第1、2届参议员、绥远省教育厅厅长、交际司长、山东省建设厅厅长等职。他积极推行平民教育,兴办学堂,宣传科学,扶持后辈,推荐贤能,不遗余力。年4月20日,济南各界举行规模空前的“山东国民请愿大会”,坚决反对日本窃取在山东修建铁路及采矿的特权,李庆施以省议员的身份率先发言,与会者莫不拍手称快。大会选代表、发通电,要求惩办卖国汉奸、废除卖国条约。会后与会者游行示威、宣传演讲,直到深夜。此后,李庆施与一部分爱国人士发动了山东各界代表参加的北京请愿活动。要求北洋政府总统徐士昌表明态度,而徐士昌却一再推诿。山东代表一行80余人只好冒雨请愿。6月23日,徐士昌被迫接见了山东代表,李庆施首先发言,他痛切陈辞,列举利害,在场者莫不欲泣。而徐士昌却极尽其敷衍之能事。代表们深知北洋政权居心媚外,愚弄国民之企图。不动员更多的力量,不足以显示山东人民的决心。为此,李庆施又折返回济南,发动各县代表齐集北京。此时“五四”爱国运动已席卷中国。北洋政府摄于正义舆论之压力,使这一场维护民族之尊严,维护山东路矿权益的斗争,终以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而胜利结束。李庆施在“巴黎拒签”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但因不满于山东当局北洋军阀的统治,遂离开山东,就职于京绥铁路局。

年,李庆施返回山东,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同年,北伐军抵达济南时,日本侵略军出兵济南,屠杀中国军民,发生了“五三惨案”。年3月,李庆施以山东地方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南京政府对日本的谈判,并负责济南的接收事宜。由于日本侵略军逞凶、残酷杀害我外交人员,而他却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在对日谈判中,坚持立场原则,全力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对内则高风亮节,排除亲日势力的种种干扰,终于顺利完成了济南的接收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更加认识到了南京国民政府对外屈辱妥协、对内排除异己的本质。不久,便辞去了在山东省政府的各个职务。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军的侵华暴行愈演愈烈,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及镇压爱国力量的行径更是变本加厉。对于淞沪战场上浴血抗日的十九路军极尽其阻扰孤立,对于东北抗日运动更是断绝粮弹支持,而竭尽全力打内战。李庆施目睹此现状,悲愤莫名,与熊观民先生相约,决心为联络东、南、西、北一切抗日反蒋力量共赴国难。后又接受张之江的约请,为其部属讲授抗日救亡之道以激励士气。他的《大学新注》一书概成于此时。该书针对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学说赋予新的诠释,他反对“学欧泥欧”、“学美泥美”,提倡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与现实相结合,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李庆施由于长期奔波于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于年2月病世,年仅45岁。

李天倪,又名慰施、曼公、逸虎,张汪镇五所楼村人。他幼年受过私塾教育,曾在兖州、济南求学,后考入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山东外贸工作。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国革命。年,李天倪在北平联络其他同志创办《法言报》宣扬民主,担任主编。在年的巴黎会上,有人提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归日本,北洋政府也正准备签字,这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紧急关口,李天倪之妻病逝,他不顾丧妻之痛,积极组织选派各界人士代表到政府请愿。年,张宗昌背叛南京政府,同盟会组织遭到破坏,李天倪被迫离开济南流亡到开封,参加北伐的准备工作。年,李天倪在家乡将继承近族李懋榛的遗产悉数捐作学田(献地34亩),兴办了五所楼私立懋榛小学堂。年北伐胜利后,李天倪回到家乡,经多方劝捐得款余元,以元扩建校舍,剩余部分作办学基金。年学校正式开课,由李天倪任学董,并先后聘任李季民、李文甫为校长,懋榛小学在当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人才。年“九一八”事变后,时任省主席的韩复榘与日本暗地勾结,并把大批财产存入日本银行,李天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身为山东省政府参议的李天倪积极主张抗战,曾化名李果在济南《诚报》上发表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社论,抨击投降派的亡国论调。而韩复榘却态度消极,李天倪以民族利益为重,抵制韩复榘卖国投敌,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当时韩复榘部下的几位师长怀有爱国之心,经常和李天倪交谈,经李天倪的说服后,同意与韩复榘彻底决裂,欲进沂蒙山区组建抗日武装,不慎被韩复榘察觉而没能实现。而后韩为排除异己,杀人灭口,借李天倪回家乡探亲之机,派亲信刘跃庭等秘密跟随至滕县,于年10月27日当晚,在滕县南门里同仁钱庄将其暗杀,时年46岁。

李叔铭,原名李树勋,张汪镇五所楼村人,18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赴北京补习功课1年,考入了北京平民大学,专攻商科。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警察分局干警察工作。年秋,李叔铭到山东大学从事事务工作。年济南“五三”惨案,他毅然弃职返回家乡,潜心于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年春,他到滕县文庙小学任教,在那里他与一些进步人士来往密切,共同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与李景璜、刘炳文、王子桢等积极筹资参与了“国民书店”的创办工作。书店开业后,李叔铭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注重出售红色书籍和科学社会方面的进步书籍的指示精神,在经营中秘密销售《共产党宣言》及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

年秋,李叔铭由王临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与王临之、李景璜等建立了中共滕县特别支部委员会,特支机关设在国民书店内。李叔铭任宣传委员。接着,他又被聘为滕县短期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并同时讲授社会学课程。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李叔铭还动员学生到农村去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宣传抗日。

年10月,中共滕县特支遭敌人破坏,为了免遭反动政府的逮捕杀害,李叔铭先去南京,后又流亡到北平、天津。年辗转到江苏沛县,在一所职业中学任教务主任。次年,他重返老家滕县,在本村五所楼懋榛小学任教员,以此掩护开展革命工作。

李叔铭来校不久和学校新聘的一位教员张学周很快沟通了思想,并于年3月秘密建立了党组织——中共五所楼懋榛小学支部委员会,李叔铭担任宣传委员,从此开始了党的地下活动,并在学生中重点培养了柴胡店的杨广立、坦后山的钟勇飞、后掌大的杨际元、蒋集的曹继禹、殷庄的杨印怀等人。学生白天按部就班的上课,晚上或夜间就带上进步学生到学校驻地和周围村去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抗日农民协会;劝导开明绅士减租减息;动员地方开明人士献出武器,组成抗日武装队伍。还在校外发展党员做支部的外围工作,当时发展的党员有闫楼村的李润田、李堂村的张开文、五所楼村的李敏忠等。

年“西安事变”后,李叔铭建议党支部创办了旨在宣传抗日救亡的《图存报》。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很快踏到了鲁南地区。此时,共产党地下活动的中心由五所楼转移到东部山区。年初,他便和李乐平、王右池等同志积极筹办“善堌抗日农民训练班”,并亲自给学员上政治课。年3月17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滕县城,滕县共产党组织拉起了第一支抗日武装——滕县人民抗日义勇军,李叔铭负责民运工作。同年8月,由于形势的需要,李叔铭随部队向抱犊崮山区转移,他利用他的地方关系和他两次作为中共滕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的影响力,宣传发动、组织群众与日军作坚决的斗争。年3月,鲁南民众总动委会第三分会在大炉村召开成立大会,李叔铭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10月,李叔铭受命在邹县东部一带担当反“扫荡”的艰巨任务。年初,李叔铭奉命率领武工队和工作队到泗(水)曲(阜)边区开辟革命根据地,组织地方武装,牵制敌人。当时李叔铭率一支新成立的武装向东北方向挺进,在队伍行至邹县、泗水间,与日军遭遇。日军约千余人有骑兵、装甲兵拉起了包围圈,武工队为保存实力决定组织突围,遂展开激战。激战约3个小时,敌人伤亡惨重,但武工队因弹药已打尽,战士们只能用刺刀冲杀。敌军不断压缩包围圈,李叔铭带病(发疟疾)与敌人拼杀,将手中的最后一颗手榴弹向敌人掷去,但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42岁。

我们从五所楼村的李庆施、李天倪、李叔铭身上,看到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博大胸怀。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幸福不惜献出生命,体现了一个革命人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一定要不忘革命先驱的初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zz/8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