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早在千年前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叫郁证、百合病、不寐、癫狂,就是不叫焦虑和抑郁!
大家好,我是王世友,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早在一千多年前,张仲景就已经诊治过焦虑抑郁症,只不过在那个时候,常被称为“郁证”、“不寐”(失眠)、“善忘”、“癫证”、“百合病”、“梅核气”等。
病因大多是因为情志不畅,导致体内的气机郁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不顺”。
从病理来看,焦虑抑郁的根本问题是气机不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初期主要表现为气滞不通,如果不及时调理,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血瘀、火旺、痰凝、食积、湿阻等症状,多表现为“实证”。
如果病程拖得太久,实证会逐渐转化为虚证。
根据脏腑受影响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心、肝、脾、肾等脏器的亏虚,甚至气血阴阳的失衡。
今天我来简单介绍一下临床上常见类型及其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1.气滞血瘀表现:情绪低落,容易发火,头痛,失眠,健忘,胸胁刺痛,身体某些部位发冷或发热,舌头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紧或涩。
治疗:活血化瘀,疏理气机。常用方子是血府逐瘀汤,或者中成药如血府逐瘀丸等。
2.肝气郁结表现:精神压抑,思绪烦乱,胸口堵得慌,胁肋部位胀痛,痛的位置不固定,嗳气,胃口不好,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象弦。
治疗:疏肝解郁,理气调中。常用方子是柴胡疏肝散,也可用解郁安神颗粒、解郁丸、舒肝解郁胶囊等中成药。
3.肝肾阴虚表现: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头晕耳鸣,或头胀痛,脸红眼赤,眼睛干涩怕光,看东西模糊,舌头干红,脉象弦细或快。
治疗:滋阴补肾,清热疏肝。常用六味地黄丸。
4.心神内扰表现: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情绪低落容易哭,脾气变化无常,爱疑神疑鬼,容易受惊,或经常打呵欠,甚至有手舞足蹈或喊叫的情况,舌头淡,脉象弦。
治疗:养心安神,缓解急症。常用甘麦大枣汤。
5.痰气郁结表现:精神压抑,胸闷,胁肋胀满,喉咙像有东西堵着,咽不下也吐不出,或有咳嗽痰多的情况,舌头淡红,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治疗:理气化痰,散结除郁。常用半夏厚朴汤。
6.心脾两虚表现:多疑,头晕,心悸,容易受惊,失眠健忘,乏力,胃口差,面色无华,舌头淡,舌苔薄白,脉象细弱。
治疗: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常用归脾汤,也可用归脾丸等中成药。
要知道,实际的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常常是多个证型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单单只有一个证型。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所讲的辨证施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开方,一人一方。
下面我就分享一个实际病例供大家参考一下。
患者刘某,女,35岁,产后情绪不佳、失眠持续了3年。曾因一次大怒后突然抽搐晕倒,被急救送院,诊断为“产后抑郁”。医院做过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最终转求中医治疗。
刻诊:失眠多梦,容易醒来,醒后难再入睡,常常盗汗,情绪波动大,焦虑易怒,发怒后心慌、燥热、暴汗,容易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明显,经常感觉饥饿,暴饮暴食,饭后腹胀,口干但不想喝水,口苦口臭,颈肩疼痛,大便不畅。舌苔白腻。
辨证:产后郁证(肝气郁结、心脾两虚、湿热内蕴)此病机交错复杂。
治则: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健脾和胃,清热利湿。而后对症开方:
柴胡疏肝散合归脾汤加减:
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黄连、栀子、半夏、陈皮、炙甘草、龙骨、牡蛎、决明子、火麻仁、黄芩
黄芩结果如何呢?
患者在服用方子后,睡眠质量明显提升,情绪也稳定了,心慌、出汗和燥热等症状大大减轻,体力增强,口干、口苦和易饿的感觉也有所改善;
但左肩仍然有疼痛,大便量多,每天2-3次,但便后感觉通畅,说明体内的湿热有所减轻,但仍有些残余,同时肩部可能有气血不通的情况。
我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主要是进一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和健脾化湿:加入了丹参和川芎,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特别针对左肩的疼痛;再加上薏苡仁和白扁豆,增强健脾化湿的效果,帮助改善大便量多的问题。
三诊时,患者的症状已经大有好转。为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我调整了方子,以和缓调理为主,保护正气,避免用过于强烈的药物,这次开的剂量吃完后,现随访都未曾复发过。
什么道理?简单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
白芍——柔肝养血,缓解肝气郁结所致的疼痛
枳壳——理气宽中,助柴胡疏肝
香附——行气解郁,增强疏肝之力
当归——补血活血,养心安神
黄芪——益气健脾,增强归脾汤的健脾效果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改善脾虚湿盛
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改善失眠
黄连——清热燥湿,治疗口苦口臭
栀子——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缓解燥热
半夏、陈皮——理气化痰,改善食后腹胀
炙甘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
龙骨、牡蛎——潜阳止汗
决明子、火麻仁——润肠通便
黄芩——增强清热之力
最后想提醒大家,中医治病很讲究辨证论治,用药得对症。
即使是看起来普通的方子,经过针对性调整后,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您找到合适的治疗方向,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