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一些十分奇妙的中药,古今药用功效发生巨大变化,让人脑筋一下转不过来这个弯,只能感叹,这味中药的经历是一段“今古传奇”。比如葛根,在古代它的核心作用是“疗肌解表”,但是它在现代的核心作用,竟然成为心脑血管的守护神,尤其是以龙丹通络胶囊,葛根注射液,通脉颗粒等中成药为代表,打开了葛根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么,葛根的这一核心作用的转变,究竟是中医古代本草典籍本身就有的记载,还是现代被人们的发现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从历代本草典籍中去探索和发掘,毕竟古代的中医典籍博大精深,很多内容即便穿越千年光阴,依然光芒万丈。葛根作为植物,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尤其是一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让人念念不忘。而葛根作为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算得上是一味药用历史十分悠久的中药。对于葛根的主要作用,《神农本草经》将葛根的主要功效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是“主消渴”,这个功能在现代也常运用,尤其是葛根在改善糖尿病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个就是“起阴气”;第三个就是“解诸毒”。而对于葛根的临床应用,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主要涉及“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也就是说,从《神农本草经》中对于葛根的核心作用,主要聚焦于生津止渴、解毒退热等方面。到了《名医别录》中,葛根的主要作用有了一些新进展,首先认为葛根主要具有三大核心作用,首当其冲的是“解肌、发表、出汗”,这一作用既是对《神农本草经》中葛根治疗“身太热”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对葛根“疗肌解表”的开宗明义;其次是“开腠理”,这个既是对发汗解表、解肌退烧的延伸,也是对葛根解表透肌、活络腠里的理法开拓;第三个是“止痛”,这个既是对《神农本草经》葛根治“诸痹”的延续,也是对它可以用于治疗“伤寒中风头痛”“金疮”“胁风痛”等病症的纲领。从《名医别录》对葛根的药用功效记载来看,它既传承了《神农本草经》对葛根的用药理念,也为医圣张仲景妙用葛根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陶弘景首次提到了葛根可以“金疮断血”,也就是止血的作用,还首次提到了葛根可以用于治疗“疟及疮”,也就是葛根可以用于治疗疟疾和疮疡类疾病。但这几点,除了葛根抗疟在后世用的很少之外,对于葛根止血,现代的葛根素注射液就是对这个妙用的有力佐证,而葛根用于疮疡也是葛根“解毒”能力的延伸。到了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甄权,首次提出葛根具有“开胃下食”以及“主解酒毒”的妙用,这既为葛根在现代成为食药两用的好物提供了依据,也为李东垣创立“葛根解酲汤”开启了思维。从古老的《神农本草经》,到唐代的众多本草,都没有记载葛根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到了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中率先记载了葛根“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这为后世医家妙用葛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埋下了伏笔。不仅如此,《日华子本草》还记载了葛根具有“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等作用。对于葛根这味中药的妙用,基本上从《神农本草经》到《日华子本草》,就已经基本上把葛根的核心作用归纳的八九不离十了,只是自《日华子本草》之后的千年光阴,对于葛根这味中药的研究和探索却一直停滞不前,令人惋惜。总结历代医家对葛根的认识,可以发现葛根是一味功效很广泛、作用很强大的中药。而且,葛根与其他中药的配伍,也能拓展葛根在临床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葛根与柴胡、黄芩配伍,可以用于表热证;葛根与麻黄、桂枝配伍,可以用于治疗风寒表证;葛根与升麻等中药配伍,可用于治疗麻疹发热、口渴,腹泻;葛根与麦冬、天花粉配伍,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口渴、消渴;葛根与党参、白术配伍,可以用于治疗脾虚泄泻;葛根与黄连、黄芩配伍,可用于治疗湿热泻痢;葛根与丹参、川芎配伍,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胸痹胸痛。通过葛根的配伍,不难看出,葛根这味中药的用途,随着它的配伍变化,开始逐渐多样化。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