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2岁。双手麻木4年多,胆囊息肉,血脂高,嗳气,偶有反酸。腹诊:两季肋区及脐左旁有抵抗性压痛。处方:北柴胡10g,黄芩片15g,姜半夏15g,枳壳20g,赤芍15g,生大黄5g(后下),桂枝15g,牡丹皮15g,桃仁15g,茯苓15g,干姜5g,红枣20g,14剂。每服1d药,停服2d。
按语:“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证腹诊时,按压上腹部,轻的是抵抗感,重的是按压痛。胸胁苦满是指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我充满感,医者拇指自季肋下向胸腔内上方按压有明显抵抗感,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临床上重视抓主症,有是症则用是药,无是症则去是药,不受病名的约束。古代的方证属于用望、闻、问、切采集到的患者的外在表现,特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证在描述上更朴实而形象。如黄连阿胶汤证“心中烦,不得卧”,桂枝甘草汤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大黄虫丸证的“羸瘦腹满……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这些方证虽然属于定性指标,但能帮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有利于正确运用处方用药。方证的着眼点是“人”而不是“病”。《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经常使用“其人”“……者……汤主之”的句型,以及“酒客”“湿家”“失精家”“尊荣人”“冒家”“淋家”等提法,就是古方证重视“人”的反映。在这些方证基础上研究其病理实质,寻找方证定性定量的客观指标,将大大提高中医用药的准确率。
“胸胁苦满”出现多提示肝胆经有病变,治宜和解少阳,拨转枢机,多用柴胡剂治疗。胸胁苦满较严重、体格较充实或有便秘者,宜用大柴胡汤。临床上桂枝茯苓丸证如见进食后腹胀嗳气反流,心下按之满痛者,常合用大柴胡汤。或腹诊见两季肋区及脐左旁有抵抗性压痛,提示宜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治之。(Ref:谢妍.黄煌临证腹诊经验探析[J].中国民间疗法,,26(03):-.)
紫茉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