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百科防疫篇2中医药抗疫l

为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提高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推出“岐黄百科”系列中医健康科普栏目,介绍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等知识,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倡导现代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健康青岛建设。

中医药抗疫“三药三方”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通过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3种药物,“三方”是指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3个方剂。

清肺排毒汤

清肺排毒汤是来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名方组合,由以下21味中药组成:麻黄、炙甘草、杏仁、生石膏、桂枝、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姜半夏、生姜、紫菀、冬花、射干、细辛、山药、枳实、陈皮、藿香。

清肺排毒汤适用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主要功效为宣肺透邪、清热化湿、健脾化饮。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见效较快且明显,能有效促进重症患者肺影像学改善、肺部病灶吸收。

年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通知中推荐的清肺排毒汤是由中医经典方剂中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为主组合而成。上述通知是在本次疫情中全国范围内4个省份应用例3天有效率90%的基础上发出的;从通知发出到使用至今的更大范围、更多样本的实践又进一步证明了其正确性和极大的医学价值。

清肺排毒汤中包含的四方皆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序》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肘后备急方》称:“伤寒、时气、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又贵圣雅言总名伤寒。”结合张仲景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其所谓的“伤寒”与后世说称的“瘟疫”是一回事。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其动机来自于其家族多人中,多死于伤寒病。所以仲景之方,灵活化裁,用法得当,当是可治伤寒(瘟疫)的良方。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经过两千多年的重复实践,后世相继有多种围绕该书的著作问世,历代的实践无不证明其正确性。该书中记载的方子被尊为“经方”,作者张仲景被尊为“医圣”。在国外,如日本称中药为“汉方”,应用的主要是汉代该书的方剂。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临床各科运用较多,是中医临证的高频处方之一,在《伤寒论》中出现频率也很多,是和解方剂的代表,此处仅列出最具代表性的一处。《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方·和剂》:“柴胡者,少阳主药也。兼黄芩,邪入内则热也;兼半夏、生姜,有饮而呕逆也;兼参、甘、枣养正而调其阴阳。小柴胡得擅和解之功,实赖此也。然人小气体所挟不同,故以柴、甘、生姜为定药,余则增减随症耳。”清肺排毒汤将小柴胡汤中人参一味去除,因怕补益影响祛邪,可谓灵活加减,与上文中所说“然人小气体所挟不同,故以柴、甘、生姜为定药,余则增减随症耳”一致。

明代《济阴纲目》记载:“小柴胡汤治瘟疫,内虚发热,胸胁痞闷,及在半表半里,非汗非下之证。”不仅医学古籍中记载了小柴胡汤治疗瘟疫,古代史书也有记载,《宋史·五行志》:“(绍兴二十六年)夏,行都又疫,高宗出柴胡制药,活者甚众。”《宋会要辑稿》对宋高宗亲自颁布药方的记载更为详细:“(绍兴)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三省言:初伏,差医官给散夏药。上宣谕曰:比闻民间春夏中多是热疾,如服热药及消风散之类,往往害人,唯小柴胡汤为宜。令医官揭榜通衢,令人预知。颇闻服此得效,所活者甚众。沈该等曰:陛下留神医药,其恤民疾苦可谓至矣!”

五苓散

五苓散为治疗水湿停留的常用方剂。《伤寒论》记载也有多处,现仅录一条:“太阳病篇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明理论》:“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甘虽甘也,终归甘淡。《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味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故以桂枝为使,多饮暖水,令汗出愈者,以辛散水气外泄,是以汗润而解也。”据成无己所言可以看出,仲景制方也多遵循《黄帝内经》之道。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己未年,京师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无它,湿疫也。”民国时期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中引《博闻类纂》云:“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霖雨乍歇,地气蒸郁,令人骤病,头疼壮热呕逆,有举家皆病者,谓之风湿气,不知服药,渐成温疫,宜用五苓散半帖,入姜钱三片,大枣一枚,同煎,服一碗,立效。”可见,五苓散在古代也常常治疗疫病,尤其是伴有脾胃运化失司的患者更为适宜。

内容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从历史和文献角度,谈谈此次疫情中推荐的清肺排毒汤》

作者:刘剑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田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医药政策规划处、中国中医药报

往期精彩回顾

上班啦!办公场所如何做好防控?

◆宅家中!居家如何做好防控?

住酒店!宾馆如何做好防控?

购物趴!商场如何做好防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市卫生健康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ry/7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