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皮炎 http://m.39.net/pf/a_9052592.html
自得读书会第五期共读正式开营啦!
12月5日晚八点,南岛老师在直播间给大家做了本期共读的开营导读,介绍了本书作者以及广东四大金刚,分享了本书的阅读方法——如何将一本浅显的书读出很深入的内容,并吸收到更加精华的部分。南岛老师还解释了共读中我们设置思考题及背诵经文、方歌的初衷,希望借助本书,可以帮助你打开《伤寒论》学习的大门。以下是直播的音频和部分文稿。大家晚上好,我是南岛,我们开始今天晚上的共读开营直播。这是今年自得读书会第五期共读,我们要一起重新学习的一本书--《梦回伤寒四大金刚》,今天晚上由我来给大家做开营导读。今天晚上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一
本书作者介绍
我给大家找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大家看ppt右边,这个精神矍铄的老爷子,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作者叫黄仕沛,他的父亲叫黄继祖,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名老中医,而且他的父亲,因为身在南方,他对于温病是非常精通的。所以黄仕沛老师肯定有家学,肯定不是说只是科班的学习而已的,他肯定是有他父亲的耳提面命,所以学医的基础肯定打得非常的扎实。●作者生平●作者著述黄仕沛老师后来在各个经方论坛里面讲了很多他对于经方的认识,那他在什么时候开始转折,重点学习经方的呢?因为我们看到他的父亲黄继祖是精通温病的,温病跟伤寒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那是什么样的机缘使得黄仕沛老师开始转入学习经方,重点研究经方并且传播经方。这里是找到资料是说20世纪90年代起,黄仕沛老师自己说“觉今是而昨非”,转而专攻仲景之学,临床上独尊经方,以大剂著称。医院的医生,所以他有很多机会出入ICU,通过经方抢救回来这些病人。从黄仕沛老师另外两本书里面也有相关的记载,这两本书都叫《经方亦步亦趋录》。从他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很谦虚,经方亦步亦趋,模仿张仲景就是有样学样。他第二本书就是这本《梦回伤寒四大金刚》,然后他后来又出了另外一本书,把他的经验也写出来,就是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续)》。那不管是《经方亦步亦趋录》还是它的续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都不太好读,但反而是这本《梦回伤寒四大金刚》,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非常友好的,所以我们给大家选的是一个初学者友好型的一本书,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写的非常的好的。你可以浅读,读到这个故事情节,了解到经方的魅力,你也可以深读,深入地学习,然后通过这本书吸收到《伤寒论》的精华。我们可以从作者生平,还有他的履历之中可以掌握到很多信息,其中最关键的,我想提一点的,就是我们从他个人的履历写过来,我们可以说黄老师是学验俱丰,就是不管是学术水平,他的学识还是经验都是非常丰富的。他既有家学,也有学校的现代教育,还有跟父亲跟诊学习的过程,医院的诊病的过程,所以他不管是学识还是经验都非常丰富。那他在90年代“觉今是而昨非”,然后重点研究仲景之学,后续才呈现出来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梦回伤寒四大金刚》,那很值得我们去重视。不要觉得内容浅,我们就说这本书写的很浅显。二
广东伤寒四大金刚介绍
介绍完作者之后,我们紧接着就进入说这本书所揭示的一个主题。如果手头有这本书的一个书友,打开书的最后,你就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封底。★谭星缘它写着广东伤寒四大金刚的简介,我们首先看到第四个,也就是谭星缘,谭星缘也是广东的南海人,原名是彤晖,号星缘,举人出身,广东四大金刚之一,伤寒四大金刚之一,但是他的著述情况不详,他在历史上留下名声,是因为他跟易巨荪、黎庇留一同主持这个十全赠医局治疗鼠疫,活人无数。★易巨荪我们可以看到易巨荪是广东鹤山人,原名是庆堂,号巨荪,也作巨川,是四大金刚之一,应该他们会聚在一块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易巨荪在。他当时医馆的名字叫集易草庐。在年,年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甲午年吧,在甲午年的时候,广州鼠疫流行,他用升麻鳖甲汤治疗鼠疫,活人无数。但他只是留下一本《集思医案》。这个《集思医案》,我用word文档的小四号字体编出来,只有12页,所以我们如果是打开这本《集思医案》的话,你很难直接去想象出来易巨荪当时是如何看病的。★陈伯坛陈伯坛在历史的影响力来说应该是第一位的,他是广东的新会人,也就是出产陈皮那个地方。他也是考中了乡试第六名,那就应该是举人了。如果你有机会到广州,看一下广州的陈家祠,当时陈伯坛应该就是在广州住在那个地方的。因为他跟很多名流,也就比如说两广总督谭钟麟,还有另一个两广总督岑春煊,这都是历史有名的人物,他们是有一定的来往的,这个来往主要是他帮他们几个治病。所以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很大,也培养了很多中医的人才,他的著述叫《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十九》,还有这个《麻痘蠡言》等著作。★黎庇留黎庇留,名天佑,是广东顺德人,他的草堂名字叫崇正草堂,他留下一本书,不仅一部,当然他比较完整的一部叫《伤寒论崇正篇》,然后另外有一个《黎庇留医案》,是他的弟子,他的儿子给他编成的。这本书后后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甚至比他这本《伤寒论崇正篇》还是要大一些的,这本书所载的医案都是急危重症,所以看到这个用经方治急危重症。所以很多名家越到晚年越喜欢读《黎庇留医案》是有道理的。●重读《伤寒论》然后必须跟大家补充一个小小的知识,就是陈伯坛的两本书叫《读过伤寒论》以及《读过金匮十九》,如果只是有普通话背景的人,他会觉得陈伯坛是很谦虚的说法,就是他自己读过《伤寒论》的一些记录。但是如果有粤语背景的人,听得懂粤语,会说粤语,你直接把“读过”两个字用粤语讲出来就是“读过”,它的意思,其实是叫你再读一遍,重新读过,就是你《伤寒论》要重新读的,你以前读的《伤寒论》都不行,你必须把《伤寒论》重读一遍,把《金匮》重读一遍。所以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的“读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要以仲景的意思来解读仲景的条文。那么一个是根据临床,另外一个就是经文的前后互参。所以这本《读过伤寒论》,这个读过是警醒我们不要误读《伤寒论》,而是要重读《伤寒论》,读出它的本义来。三
本书的阅读方法
我们再看一下这本书的一个阅读的方法。●快速浏览一遍在我们准备共读之前,我们已经把这本书反复跟大家推荐过了,有很多书友直接买了书回去就快速地看起来,看起来的时候就看的很快,因为这本书情节非常的精彩,自己读下来的时候,可以很快的把这本书读一遍。尤其是什么呢?尤其是你读不懂的时候直接跳过去,跳过去的时候不影响后续的阅读,因为它的情节相对简单一些,它的精彩之处是在于每个细节之间穿起来之后,把这个过程走一遍下来,不会让人觉得经方很枯燥,反而是很容易感受到经方的魅力。以及大家如果快速的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说经方的效果真的很哇塞耶。将近十年前,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快速的浏览一遍,然后就觉得:哇,经方很厉害,我要好好地学经方,也要像他们一样,用原方就可以把很多病治好。然后就此会对很多经方方面的人物、学说、书籍,就会有一个很大的一个兴趣,然后就通读了很多现当代一些经方名家的著述,当然这个时候,那我觉得这本小书的使命就已经达到了。但是重读之下,我发现说直接用这本书也可以达到说,你通过一本浅显的书读出很深入的内容,你通过这本书然后可以吸收到更加精华的部分。●熟练掌握《伤寒论》原文读这个书的过程中可以看到,黄仕沛老师复现出来的四大金刚,不管是易巨荪,黎庇留,还是陈伯坛,他们都是开口闭口都有《伤寒论》的原文。比如说这个症状,《伤寒论》一共有几个条文涉及到的,然后它们分别是什么,开口闭口就把《伤寒论》原文给背出来,然后这是真的假的?我们自己学《伤寒论》的过程中会觉得,那第一步是不是要好好地刻苦地把《伤寒论》的原文给背下来,然后才可以读这个书呢?还是说要做一个可以灵活运用经方的人,背《伤寒论》是一个必经之路呢?很多经方大家开口闭口都是《伤寒论》的原文,尤其是古人没有更多的信息,他有行医的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通读《伤寒论》,一遍又一遍地读相关的条文,应用于临床,他们对于《伤寒论》原文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是非常高的。我就遇到好几个经方大家的医生,他们就说:跟我学的一个标准,就是你要会背《伤寒论》,不会背我不收。所以很多学生就是要过这个门槛,要过背诵这一关。这也是我们这次共读有设立背诵这个环节的目的。●本书案例必有出处这本书的案例,我们刚刚介绍了它各个资料的来源,这本书的各个案例不是黄仕沛老师瞎编的,也不是黄仕沛老师自己的医案,它一定是有出处的。那你如果要深入学习的话,比如说他提到易巨荪的医案,你去这个《集思医案》里面找,它究竟是哪一则体现出来的,那我们不把这个书的案例跟他的原文提到的案例去把它串起来的话,我们自己读医案能读出这个水平来吗?●明确重点条文,注意排除错误这本书它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说它每一章都会引用很多《伤寒论》的条文,甚至有时候会反复的引用同一个条文。那么这个时候,你把黄仕沛老师想象成一个在上课的老师,对着黑板敲重点:小柴胡汤的条文一定要会背。然后明天再过来上课再敲黑板:小柴胡汤这个条文背下来了没有?就是有这样的感觉,就你读这个书的时候,就会觉得说他明确引用的条文,我们要想办法过背诵《伤寒论》原文这个坎,那我们可以先把这些明确引用出来的条文给它背下来,如果退而求其次,那至少应该把它的条文抄一遍。这个书可能是因为编辑的比较粗糙,它的重点条文之间是有错误的,包括有一些书名都会出错,包括这个条文,然后引的这个条文数目跟通行版本不一样,包括它引的条文里面多了几个字,把上面的条文跟下面的条文串在一块。所以如果你不去做一个检索,不去做一个重读《伤寒论》的条文,你可能都发现不了,但是你对《伤寒论》条文重新去对照的时候,你就发现了。●略而不讲的方药组成,需自行补充除了条文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什么呢?就这个书他很多时候引用了条文,也介绍了诊断的要点,也介绍了这个方子跟那个方子相差几味药。但是它在引用条文之后,比如说这个条文出来,后面接的方子是小青龙汤,张仲景的《伤寒论》后面就会详细地把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药物的剂量以及药物如何煎煮、如何喝、如何服药的过程都写的很清楚,甚至吃药之后的护理要点都写了。但是这本书里面这些东西全部给他省略掉了,方药组成都没有讲出来,所以这个需要我们自行去补充。要不然的话你说:偶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然后你给人看病,小柴胡汤写不出来,那这个就尴尬了。所以我们在这次共读的过程中,给大家安排的有一个环节就是,黄仕沛老师略而不讲的部分,我们给他补上来,我们教大家背方歌,这个背方歌出处是大名鼎鼎的陈修园的《长沙方歌》以及另外一本《金匮方歌括》,他这本书除了引用《伤寒论》的原文,还引用了很多《金匮要略》的条文。所以我们在读这个过程中,很多需要琐碎的时间去学习,而不是说我要今天我要刻苦一下,把这本书一口气给他读完,反而是慢慢地读,一个章节可以读几遍。然后在过程中研究它的条文,研究它的方药,把它的方药背下来,把它的条文背下来抄一遍,这些都很好,这会很好地把这本书的营养部分给它敲骨吸髓,给它都通通吸收起来。●以指指月,不可见指不见月不管是讲到《集思医案》,还是讲到《伤寒论》的条文,还是讲到《伤寒论》的方药组成,这就很像佛家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就是拿个手指指向月亮,你不要只盯着这个指向月亮的手指,你应该盯着什么呢?盯着月亮吧。所以我这里跟大家讲我的一个体会是以指指月不可见,不可见指而不见月。所以我们读这个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为了熟悉《伤寒论》,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把经方用起来。那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应该去熟悉《伤寒论》的条文,去熟悉《伤寒论》的方药。反而读了之后,这本书的情节忘得一干二净,那我觉得也可以,就是你已经见到月亮了,手指忘记了,没关系的。所以我们是根据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给大家选择这一次共读过程中,每天的一个简单的小任务,希望帮助大家通过共读这本书,可以很好的打下一个经方的基础。后续你再读其他的医案,比如说读了一个半夏泻心汤的医案,你对半夏泻心汤很熟悉,一下子就看出来他根据病人的情况加减法,就是他根据这个病人的主症,他想到了半夏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做加减。那这样子的功底打下来之后,一辈子是受益无穷的。所以希望大家在共读过程中,认真一点,刻苦一点,每天的任务都不重,所以你坚持每天学下来,你会感谢你自己的。四
设身处地读书法
从简单医案记录到作者还原成细致的小说情节,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读书方法,我把它叫设身处地读书法,那我们开辟一个专门章节来讲这个。设身处地读书法,最早的时候我是在陈寅恪的书里看过的。陈寅恪,这是我们中国有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学说有一句经典的话叫:了解之同情。你不要急着批判历史人物,你先理解清楚,他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下他做出来这样的决定。比如说当时明末的钱谦益,他是为什么会选择跟清代人合作?为什么不自杀?为什么不殉国?你在他的历史情况下,你去理解他,这个叫了解之同情。所以先还原一个历史人物所生活的一个历史环境,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后来读马伯庸的书,马伯庸当然很多人都知道,像《长安十二时辰》,以及他最近现在讲,应该是去年出的一本书,这本书叫《两京十五日》,他的两本都是小说,可以说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出来的一个小说情节。马伯庸在这两本书的后记都提到,就是他当时有这个想法,写一本当时唐朝人《长安十二时辰》或者明代的《两京十五日》的时候,他说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是还原让读这个书的人,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唐朝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明代的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两个书给我很大的启发,就是我们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那能不能去想象张仲景当时是面对怎样的病人,他做出这样的方药的选择呢?像黄煌老师就老讲,比如说大柴胡汤,他是古代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这个人吃多了便秘,然后就用大柴胡汤泻之,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也是说读书的过程,不是说学中医就一路都是只看中医的书,其他书压根就不看。你看读马伯庸的小说,第一,你读的很好看;第二,他其实告诉你说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细致又细致的过程,就是你必须符合历史的真相。共读本书,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培养,刻意地培养自己这个能力,刻意地培养自己具有了解之同情的能力,刻意地培养自己,把一个相对简单的医案把它还原到看病的过程。这个医生在面临这样的病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尤其是历史有名的这些医案,他们一定是经过诸多医家反复的研读,然后认为很有启发意义才会持续地流传下来,所以这是提点我们这样读书的方法。五
本书结构和共读安排
那我们最后看一下这本书的一个结构,还有我们做的一个共读的安排。这本书如果根据出场人物来区分,主要有三个板块,分别是易巨荪的医案,还有黎庇留的医案,以及最后是陈伯坛的医案。但是这本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各个章节主要介绍的经方比较突出,像扶阳剂,像吴茱萸,像小柴胡汤等等,所以我们掌握这本书提到的经方,我们可以用一个方法,就是分各章节来掌握。这本书我刚刚也跟大家分享了我的看法,我们需要借助这本书去打开《伤寒论》的大门,我们甚至之后完全可以忘掉这本书,我们之后可以读更加有理解难度的一些文章。所以是借助这本书做一个梯子,但是你上了二楼之后,这个梯子你就不需要再背在身上了。这时候还有很多朋友去担忧说,我《伤寒论》一点条文都没读过,或者没读过《伤寒论》的教材,没听哪个名家介绍过《伤寒论》,我读这本书直接开始行不行?需不需要其他的基础?我个人认为,学习这本书不需要额外的基础,甚至不需要你古文很厉害,你不需要懂很多古文才可以读《伤寒论》。但是需要大家去明确一点,如果你要学好这本书,那么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研究《伤寒论》,所以你最好有一本《伤寒论》原文的书在旁边,还有相关的一些参考资料可以查阅。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的话,那么等于是什么呢?每一个章节都是帮你开一个窗,或者是你想象一下你对《伤寒论》的了解一无所知,就像你待在一个黑不溜秋的房间里,然后通过每个章节去这样背方歌去这样抄经文,之后读下来每一章节都像是硬生生给你在这个小黑屋里给它凿出一个可以看到天空的洞来。这时候月光照进来,你一下子就会明亮一些,然后你读完这30天,你就凿出30个洞来,这时候你就会感觉虽然还是小黑屋,但是已经非常亮了,这叫借浅学深。大家可能每天需要花十分钟读一下这本书的一个章节,花五分钟抄一下要求大家抄的《伤寒论》条文,然后再花五分钟背下来两首方歌,所以每天的任务就是读书,抄经文,背方歌。这种10+5+5=20分钟,需要你用很零碎的时间去学习掌握,你最好上午起来读一下书,中午抄一下经,晚上背一下方歌。第二天起来再重复,那这样下来会学的很扎实,学的也比较轻松。请大家务必坚持下来,因为一旦你断掉学习呀,你需要费很大的劲才可以重新开始的。这次共读你跟不上,你说我中间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去做,那么很可能你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才会读这本书,有可能五年之后你还认为自己是个中医小白。所以如果是你把握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借这本浅显的书,修很深入的学问,那么有可能你在一次共读完成之后,就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国有句古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偏偏这本书你只是多读几遍的时候呢,你很难去把它的精华去吸收出来。你务必是这本书结合《伤寒论》的一些原文也好,方歌也好,你才有可能把这本书的精华给彻底吸收下来。不是说这本《伤寒论》,《梦回伤寒四大金刚》我读遍,就比你每天这样子读书抄经文、背方歌学得深入,不可能!因为读小说你就会无形之中被带着走向情节,被带着去重视情节而忽视它里面这么多宝贝。我也是因为发现了这一点,差点就吃亏上当,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跟大家一起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去进入一个更高一层的境界吧,通过读这本浅显的小说,来进入经方的大门,用仲景的意思来理解仲景。希望大家从明天开始好好的读书,抄经文,还有背方歌,每天只需要你花20分钟,那么一个半月以后,你会感谢这么努力的自己的,大家加油!我们共读的导读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收听,祝大家晚安!自得读书会第五期共读已进行两天啦~在第一天的打卡中,书友们都认真地完成了共读任务,每日的打卡任务中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个是选择题,一个是背诵方歌及抄写经文,以下是第一天的打卡题目,一起来看看你能做对多少呢?1
(单选题)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不包括()
A.易巨荪
C.曹颖甫
B.黎庇留
D.陈伯坛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2
(单选题)“一支好笔解伤寒”是谁的诗句?()
A.萧遥
C.范文甫
B.陈伯坛
D.吴粤昌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3
(单选题)“注伤寒无异于删伤寒”出自()
A.《经方实验录》
C.《集思医案》
B.《读过伤寒论》
D.《章太炎医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4
(单选题)用升麻鳖甲汤治阴阳毒出自哪本书?()
A.《伤寒论》
C.《金匮要略》
B.《医宗金鉴》
D.《临证指南医案》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5
(单选题)下列方剂中,不包含桂枝和甘草的是()
A.桂枝加桂汤
C.真武汤
B.炙甘草汤
D.黄芪建中汤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下面看看书友精美的作业:自得读书会第五期共读安排:第五期共读营持续招募中,还想入营的朋友,扫一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