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方讲伤寒柴胡类方三

今晚柴胡类方继续吧。前两堂课把柴胡类比较重要的两个方剂小柴胡和大柴胡汤详细讲解了一下。今晚上讲解的几个方剂几乎都是以这两个方为基础加减的。

第一个方:

大家先来看下方剂的组成:桂枝(一两半15克)黄芩(一两半15克)人参(一两半15克)甘草(炙,一两10克)半夏(洗,二合半30克)芍药(一两半15)大枣(擘,六枚10克)生姜(切,一两半15克)柴胡(四两40克)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大家先自己仔细看一下这三个方。今天我把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桂枝汤这三个汤剂的三才解析法放到了一起,大家可以对比着看。这么放在一起,柴胡桂枝汤的基本构成一眼就看清了。这个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的一个变方。虽然小柴胡汤合了一个桂枝汤,但这个方子的主导还是阴性药。阴性药多于阳性药,治疗的这个患者身上是热多于寒的情况。而且对比小柴胡汤,量减少,而且加了桂枝汤在里面。因为前面咱们已经讲过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了,这个方的初步思路应该已经脑内形成了。咱们继续往下分析。这个方看似简单,但在分析之前,先来看看仲景是怎么说的: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宋)

条文里说的“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属于什么纲呢?大家来看一下这一条: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宋)”

学生:太阴。

对的,是太阴,还是太阴的中风。

太阴中风,就是风邪到了太阴了。风邪的性质,是舒缓和发散的。风邪入中了肌表,造成肌肤的舒缓,毛孔洞开,是要出汗的。所以风邪本身是很伤津液的,看看家里的吹风机原理就知道了,吹吹就干了、燥了。那么它既然叫太阴病,就必须有太阴提纲症状,起码得具备两条。太阴提纲说得是里虚寒水饮,津液不化。这个太阴风邪又燥一下津液,四肢不得这个阳气(津液,卫气,胃气)的充养,就要烦疼。

太阴中风具体是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

所以说这条“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指的是太阴中风。太阳中风和太阴中风症状,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太阴不发热或微发热,恶寒怕冷重些,身体沉重,因为水湿在表的缘故,还要四肢烦疼。它们的治疗用方也一样,都用桂枝汤。所以柴胡桂枝汤在这个条文里属于太阴少阳合病。

讲到这估计有人就问了,前面高珊珊老师明明说桂枝汤属于太阳中风啊,为什么把这个方的六纲归属为太阴少阳合病呢?桂枝汤,偏温热,调和营卫气血,祛风解肌除痹。桂枝汤本身应用很广泛的,不是单纯为太阳中风而设。少阴、太阴、厥阴等中风,都有应用的机会的。

少阳的胸胁满闷而气逆造成的“微呕、心下支结”,这是少阳小柴胡汤症候。少阳病啊,那个少阳中风很特殊,说它是少阳中风也对,说它是太阳少阳并病,属少阳,也没错。都可以用小柴胡解决。这里小柴胡汤说的太阳少阳并病是指的太阳伤寒和少阳并病。而柴胡桂枝汤准确的说是太阳中风合少阳内伤病,或者太阴少阳合病也可以的。

这里为了和小柴胡汤的并病区分开所以《类编补遗》书中将六纲归属为太阴少阳合病。是为了尊重仲景原文。这里一定要注意。这也是师父为什么创立《刘志杰经方解析法》的原因,利于大家对经方的理解和广用。不拘泥于条文的框框,发现方剂本身的内涵。

到这大家可能就发现了仲景原条文矛盾的地方比较多,所以师父在辨治班里重新修正了条文。

柴胡桂枝汤本身不难,今天提出来呢,也是给大家一个合方的思路。咱们继续来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40克)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15克)半夏(洗,二合半15克)大黄(二两20克)牡蛎(熬,一两半15克)大枣(擘,六枚)

大家先看一下这个三才解析法。他在柴胡桂枝汤的基础上,去芍药和甘草,增加了铅丹、大黄、牡蛎、茯苓和龙骨。总体来说,阴性药多于阳性药,治疗的这个患者身上是热多于寒的情况。治疗三阳同病,还有太阴的内虚水湿上凌。方子一定要前后对比,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什么,那是症候比原来多了,减了,为什么减,都得思考。

他加了不少“重”药,就得多注意一下了。咱们继续往下看条文,印证一下。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宋)

这条有个前提“伤寒八九日,下之”,是医生看到有阳明了,大下伤里,下焦水就着阳明邪热上凌了。因为攻下又把表证引入了少阳,阳明证也没解。出现了水凌心的“惊”,少阳阳明的“烦”,里虚气不化的“小便不利”,阳明的“谵语”,水不化气的“身重”“不可转侧”,都出来了。这条可以说明三阳同病,内虚水湿上凌。

他在柴胡桂枝汤的基础上,去芍药和甘草。为什么要去芍药呢?因为攻下后是气机冲逆,夹带水饮。桂枝本身就可以解表降逆,治上气咳逆、结气、利关节,补中益气。尤其攻下后,胃虚,更不能再用芍药。

去甘草呢?中焦有大枣,养被伤的津液,养脾安胃,助胃气就够了,不需要甘草补津液了。而且甘草还缓急、守中,不利于清三焦热。

这方还有苓桂术甘汤义,去白术,是因为有阳明的“谵语”“烦”,用它燥阳明不行。增加了茯苓、铅丹、大黄、龙骨、牡蛎。

咱们来看一下前面没有提到的药证:

茯苓,甘淡,平。

《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化水饮为津液,去心下痞结冲逆,心下结痛。

铅丹,辛咸、微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铅丹,质重,专门降逆的,能镇这个凌心的热性水饮或者说是有热混合而化成的痰饮。注意这个“热”字。寒性水饮是不可以的。

龙骨,温甘淡。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牡蛎,凉咸。

《神农本草经》:主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熬,就是现在的煅牡蛎。增加了燥湿的作用,还能化结气痰淤,降逆气,解决心下满。加龙骨牡蛎,是镇惊去水饮结聚,交通精神,去结气,化瘀浊啊。有清热作用。

这个方子,解太阳,解少阳,清阳明宿热,养津液,固中焦胃气。兼可去饮,表里同治。

师父在《类编补遗》点拨这个方子,对诸多躁狂精神病,以及对证的癫痫病,是很有效的。

我前面提示了,仲景放了这么多“重”药,是有目的的。这条的方证,症状上,要注意“烦惊”和“谵语”两个主症。这条会不会有口苦、心烦、往来寒热呢?会的。我一开始对比了三个方子,也是让大家横向观察。条文的症状是主症,仲景只是举了个例子而已。

此方在运用时抓住三阳同病,内虚水湿上凌的病机。这点没弄错,方子就不会错。

下面继续来看一个方: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桂本)柴胡(八两80克) 芍药(三两30克) 枳实(炙四枚60克) 甘草(炙三两30克)这次是和大柴胡汤对比。大家看一下,学过大柴胡汤,把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特别是保留了君药,那这个方心里就应该有数了。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是由凉性药和甘滋药组成的,除烦,助阴,这个药物组成一味阳性药都没有,肯定是治疗三阳纲的疾病的,不可能治疗三阴病的。

、修正:三阳合病,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宋)

这是三阳合病。这里也没说大便难,大便硬,不能随便用攻下法。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是对治少阳阳明并病或者三阳合病,里未结实,不可攻下而设的方剂。

结实了呢?大柴胡或者承气类嘛。咱们讲了这么多不能下,什么时候能用下,这个后面讲承气类方时会详细讲到。讲到这里,补充一句,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不是四逆散。

寒热一定要分清,症状的寒热,药物的寒热都要考虑。临床要根据具体病情,准确的去辨证使用。仲景的条文,是例题,学死了,只会解例题,不会解习题,那遇到临床就抓瞎了。

咱们继续学习今晚最后一个柴胡类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80克)桂枝(三两30克)干姜(二两20克)栝蒌根(四两40克)黄芩(三两30克)牡蛎(熬,二两20克)甘草(炙,二两20克)

这个方子,用三才解析法可以看出,用的是寒热并用之法。调和阴阳、表里、寒热。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小柴胡汤对比可以看出。它换掉半夏生姜,用桂枝、干姜,可以猜测内里的虚寒水饮是存在的。柴胡黄芩是个针对少阳的。桂枝干姜,两味辛温,有温散制寒饮的意思。这个方可以认为是太阳、少阳、太阴合并证的。

这里面的配伍,辛苦除痞,甘咸除燥,辛咸除滞。把方子用四象解析法分析,恩师在《类编补遗》里建议加一味酸味药,五证病机配伍可就全了。现在再看就更透彻了。恩师在书里已经点拨加个豆豉就更好了。

豆豉,味甘咸而酸,微温。

《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看一下条文:

、厥阴中风,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拟补)、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宋)

这里面谈到厥阴中风。

“、厥阴中风,汗出恶风,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脉沉弦。(刘师拟补)”

这个可以认为是太阳、少阳、太阴合并证的,太阴的证不显而已,但是内里的虚寒水饮是存在的。柴胡黄芩是个针对少阳的。桂枝干姜,两味辛温,有温散制寒饮的意思。他有内虚而寒,水气不化,要结聚心下,渴,津液不足。花粉清热除烦止渴。

栝蒌根,就是天花粉。甘苦而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清阳明热,养津液啊。

牡蛎呢,是除寒热,散结气。桂枝解表。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这还是证明是表邪存在。温里、解表、和解少阳,就是这么个证。这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看一下条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宋)

这条,本身在历史上就有争议。条在《补遗》里恩师有提过,这条用小柴胡汤更合适些,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可以的。因为,条体现的柴胡证比较明显。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宋)

参考条少阳篇这条,再看条的“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者”,实际是具备了三症。因此,条,实际该算少阳病才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用解析法,他是少阳阴旦汤类方。可以治疗少阳病,以及少阳中风。这条可以认为是太阳、少阳参与,还有太阴水饮参与,说这条是厥阴范畴是没错的。

因为少阳病人家不呕了,就去掉半夏。渴了,加花粉。干姜2两、桂枝3两,阳性药量也不小的,解决了因为攻下造成的太阴虚寒。所以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效果也会可以的。就像半夏泻心汤,也可以治疗少阳。注意根据寒热进行药量的加减就行。这个方也可以治疗属厥阴的厥阴本病合并太阳中风证。

胡希恕老先生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半表里证。归入病情由阳入阴阶段的厥阴还是介乎于少阳厥阴之间,偏于厥阴。

胡希恕先生对第的注解与第条紧密相连,即60年代注解“伤寒五六日”,“常为传入少阳之期”;70年代,注解为“常为传内之时”;80年代,注解为“半在里半在外”。更重要的是,渐渐体悟出第条不是小柴胡汤方证,而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读胡希恕先生笔记,点出《伤寒论》第、条主在酝酿半表半里阴证证治。所以说“、厥阴中风,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拟补)”也是说得通的。实际上,该是通治半表里证,严格讲,可以随寒热加减寒热药的药量,才更加对症。所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治疗少阳,也可以治疗厥阴。

经方名家陈慎吾先生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又,张路玉指出:“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证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瓜蒌、石膏,则进而从阴。”都佐证了汉传拟补条文的观点。柴胡桂枝干姜汤才是阴阳二停之方,包括半夏泻心汤更是这样。需要加减药量,才更加准确对证。

另外,我们辨证的时候,还有个宗旨:寒热错杂,难以分辨的,一概归属为厥阴。目的就是护阳气为主。少阳和厥阴是根据寒热的多少来定的,可以互换,临床上很微妙,这两纲的方剂可以根据刘志杰经方解析法调整药量,就可以广用于临床。还有一种情况,阴阳平衡,也会生病,是阴阳受到病理产物的阻隔导致的。这是特殊的病机现象。

凡是这类半表里的寒热错杂方,都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只要寒热药比例差别不严重的,临床上少阳、厥阴病都可以用。也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寒热药比例,就像三个泻心汤的药量比例。这样会更完善。

定方要有严格标准,因此我们把它归入阴旦汤类方。至于临床,可以随症加减,灵活广用。以上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补充讲解,这次应该明晰了。

主讲老师简介:

朴玲玲,中医执业医师,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办公室成员,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高级讲师。年始师从汉传经方创始人中医名家刘志杰先生,为刘志杰老师嫡传弟子之一。毕业于延边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为《师承课堂实录》《增补师承课堂实录》《补遗师承课堂实录》的编委,参与了出版的整理校对复核等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pz/6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