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旨在探讨如果阅读传统中医经典,不是主讲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文中偶尔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若要使用医疗处方请依法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伤寒金匮多数药方可以六经为“界标”,整合成一个有序的框架、体系,比如
太阳病方:桂枝汤(所谓太表表虚证)、麻黄汤(所谓太表表实证)
阳明病方:承气汤类
少阳病方:小柴胡汤
太阴病方:四逆汤类
少阴病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所谓少阴寒化证)、黄连阿胶汤(所谓少阴热化证)
厥阴病方:乌梅丸……
但是,这种观点连《伤寒论》原文都不符合,更不用说能让人悦服了。
比如,《伤寒论》中明言,桂枝汤可以治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
又如,承气汤可治阳明病、少阴病……
又如,小柴胡汤所主治的病,几乎六经的都有……
显然,这种观点不能自圆其说。
而且,这种观点以实际应用中也不好用,往往限制了人的思维。
另外还有一种也是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伤寒论》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不是一回事,甚至没有关系,《伤寒论》的六经只是“表、里、半表半里”的另一种称呼,与经络没有关系。
他们根据这种观点,将《伤寒论》中的很多药方分别归纳到“表、里、半表半里”中去,如认为桂枝汤、麻黄汤是表证的方,小柴胡汤是半表半里的方,承气汤是里的方……
目前,很多“经方派”学者都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持。例如,有人说张仲景没看过黄帝内经,有人说张仲景不懂针灸,有人说即使张仲景读过黄帝内经,其伤寒论的六经也只是“借用”一下六经的名词而已……
那么,张仲景是不是真的不懂针灸?《伤寒论》原文中就有有很多针灸处方,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些针灸处方不符合黄帝内经的精神。另外,如果“六经”真的只是“表、里、半表半里”的另一种称呼,张仲景为什么要这么别扭,他直接说“表、里、半表半里”或说“表阳”、“表阴”、“里阳”、“里阴”……多好,他为什么要绕那么一个圈子呢?《伤寒论》中又不是没有“表、里、半表半里”的名称,根本不是说张仲景不认识这几个名词。
医学论著的用词都是很严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者都看到,《伤寒论》的用词非常严谨,那么,张仲景会那么随便借用“六经”之名来代表“表、里、半表半里”,他不担心后人会误解到内经的“六经”上去?
显然,这种观点不符合起码的常识!
……说来话长,不多说了。要完整论述、辩论,还要讲很多。有兴趣的朋友请参阅笔者的其它文章、著作。
炎黄国医学者吴越
年12月17日
一篇短文,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对于文中所提示的方法,请深思、慎用。如遇疾病,建议寻找专业医师帮助。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的一点见解而已。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