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的藥理核心配伍

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 http://m.39.net/pf/a_6162073.html

配伍決定了作用與功效

什麼是配伍?

当应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就需要选择其他的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最初治疗疾病多采用单味药物。随着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对药性特点的不断明确,用药也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配伍既能照顾复杂病情,又可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因而被广泛采用。

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最早总结了中医配伍用药的规律,指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除单行是指单用一味药治病外,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都属药物配伍应用的范畴。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它符合简便兼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但若病情较重,或病情比较复杂,单味药力量有限,且难全面兼顾治疗要求;有的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单味应用难以避免不良反应,因此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

七情配伍

相须

即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合用后,可以起协同作用而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全蝎、蜈蚣同是平肝熄风药,二药合用能明显提高止痉定搐的作用;麻黄、桂枝同用,增强了发汗解表的功效;银花、连翘同用,增强了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

相使

即两类药性、作用不同的药物,主辅相配后,辅药可以助主药提高功效。此法与相须同是配伍中最常用的方法。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利水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以增强黄芪利尿消肿的作用;又如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为清胃泄火的主药,牛膝活血消肿、引火下行,可以增强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

相畏

即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或功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甘遂畏大枣,大枣可以抑制甘遂攻伐脾胃的毒副作用,使其峻下而免伤脾胃。半夏畏生姜,生姜可以抑制生半夏刺激黏膜的毒副作用,更好地发挥半夏降逆止呕的疗效。

相杀

即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能缓解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防风能缓解消除砒霜所引起的砷中毒反应,即防风杀砒霜毒,又如绿豆杀巴豆毒,麝香杀杏仁毒等。

相杀与相畏系属同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相恶

即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如与人参合用,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温中散寒的作用。

相反

即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

在中药配伍的研究与探索中,还发现有的药物配伍应用后,能产生与原药物不同的新功效,如桂枝配芍药以调和营卫,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大黄配肉桂以温阳通便,桔梗配枳壳以宣降肺气,肉桂配黄连以交通心肾等等,都是对七情配伍用药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

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4.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臨床具功典型的配伍處方

常用药对

各10g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

3~10g(先煎);2~8g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

5~10g;10g(先煎)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

30g(先煎);10~15g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

10g;5~10g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

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

3~10g;10~15g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

各10g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

3~5g;5g祛瘀止痛,适用于血瘀型血证。

10~15g(炒用)消食健脾,适用于食积不化。此药对含脢量较高,若炒焦则降低脢的活力,影响其疗效,故以微炒为好。

10~15g;10g养血填精,适用于精血不足证。

10~15g;10g补血填精,适用于精血虚弱证。此药对主静守纯养,阳气未衰,脾运尚健时,方为合适。

10g(温炒);15~20g补血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月经过少病。

3~10g;10~15g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

30g(先煎);10g(浓煎)大温大补、回阳救脱,适用于阳气欲脱病证。

10g;15g滋阴养津,适用于肺阴亏损之干咳、阴虚津涸之消渴、阴亏失养之痹证。此药对为纯阴药对,胃阳尚健时可用之,否则需和他药配合。

各10g滋养肺胃肾之阴,适用于阴虚之消渴、干咳病。胃家素寒者应慎用。

10~15g(2~3个月)平补肾中阴阳、生精强身,可用于精子异常之不孕证。

各10g收涩、温脾肾,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泄泄、劳淋。

各10~15g平补肾中阴阳,适用于肾精不足证。

10~15g;10g益肾涩精,适用于男子肾虚遗精、女子肾虚带下。以不热不燥、补而不滞、能补能涩为特点。

10g;10~15g暖宫补肾、固精止带,适用于肾阳虚寒证。

3~10g(煎服)、1~2g(吞服);10g益肾助阳、温通督脉、填补精血,适用于肾督阳虚病证。须防伤阴之弊。

相须药对

5g;3g填补精血,温补肾督。适用于肾督阳虚,精血亏乏之证。阴虚有火者禁用

10-30g;30-50g利胆排石,适用于胆结石、胆囊炎病。用于肾结石,亦有较好疗效。

10g安胎,适用于脾虚胎热之胎动不安。剂量要度量脾虚、胎热程度而定。

60g;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3~5g(清炙炒用);5~8g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10~15g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各30g/day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3g(吞服)、5~10g(煎服);10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专治肺胃热盛。

各10g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1g;0.5g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1.服2.药期长,3.需3个月以上。4.需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

30g;5~10g清热、止血、生津,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血证。

各10g化湿解暑,适用于湿困脾胃、暑湿中阻之病症。

5~10g(干)10~20g(鲜);5~10g宁心、化痰,适用于心虚挟痰之心悸、少寐病证。

水湿潴留在里è茯苓30g;水湿潴留在外è茯苓皮30g;10~15g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潴留证。

10g清热利水、通利脉络,适用于湿热丹毒病。

15~20g;10g活血利水,适用于湿脚气病。

10~15g清热利水、通络散结,适用于水热互结的鼓胀病。

10g;20~30g行水退肿,适用于气滞水停之水肿病。

相反药对

(一)扶正祛邪相反药对

10g1.营卫,2.发汗止汗,3.有扶正祛邪之妙。适用于太阳中风病及表虚客邪之证。

2.白芍剂量倍于桂枝组成药对,功擅调和阴阳,和中止痛,适用于太阳病误下腹痛、血虚挟寒之脘腹痛。

1:3(党参、太子参10g;石膏30g)益气清热,有补虚不恋邪,清热不伤正之妙,适用于热盛津伤或温病余热未清损及津气的病证。病重正气欲脱者,用别直参或西洋参为宜。

6g;10-15g滋肝阳、清湿热、降血清转氨酉每,降后无反跳。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见单项血清转胺酉每增高证。

15g;10g清热泻火,滋补肾阴,有滋肾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肾虚挟湿热之痿痹病。

10g;生大黄5-10g;制大黄10g养血祛痰,适用于血虚血瘀证。

10-15g;肿偏上,木防己15g,肿偏下,汉防己15g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虚水湿壅滞之肿胀。

10g消痞除胀利湿,有祛邪不伤正,健脾不碍邪之优。

10-15g;10g调畅心脉,益气和阴,有益气养阴不窒气机,解郁和血不伤气阴之妙。适用于气机郁结,气阴两亏之胸痹病。

10-15g;15g除痹通络,既祛风湿,又补血行血,扶正兼祛邪,适用于虚实相兼痹病。

3-10g;10-15g泄浊摄精,有分利不伤肾,固摄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虚实夹杂之白浊、遗尿、遗精等病证。

无养血祛瘀,柔肝泄肝,适用于阴亏挟瘀之胁痛。

10g纠正心律,既能补肾养血,以填不足之阴,又能活血通络,以疏络脉之瘀,有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适用于老年心律不齐。

10-15g;10g补肾滋阴,凉血调经,有滋其不足,清其有余,适用于阴虚血热型的月经先期或月经过少之病证。锁阳忍冬藤10g;10-15g滋阴清热通络,有滋肾润燥不恋邪,清热通络不伤正之妙。适用于肾虚挟热之痿证。

15g;30g益肾清湿热,有祛邪不伤正,滋阴不恋邪之优。适用于慢性肾炎正虚邪实型。

10-15g;8-12g补肝肾,祛瘀通经,适用于肾亏挟之腰痛、闭经病证。

各10~15g益气、补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5~10g;10~15g补益卫阳之虚、中气不足,适用于血痹、中虚挟寒之脘痛病证。有温阳补中之效。

5~10g;10~30g通阳补气、宣阳化阴,适用于营卫不和虚寒证。

(二)寒热相反药对

寒实便秘、关格病大便秘者,生大黄后下5-10g,;10g温通大便,利尿泌浊,有温阳不助邪,通便不伤正之妙,适用于寒实便秘或肾阳不足,湿浊上泛之关格病。关格病大便通者以制大黄易生大黄10g

6:1清泄肝火。黄连配吴萸,能直达肝经,以防格拒;吴萸伍黄连,能发挥止痛、引热下行之特长,又避药物之热性,适用于肝火郁结之胁痛。

以熬膏为宜,各5g开水冲服阴阳两补,生精血,强精骨,适用于阴阳两亏之痿证。每日加别直参2g效果更佳。脾胃运化力弱者慎服。

10g宣畅气机,消除痰浊,适用于痰浊阻滞,阳气不通之胸痹。

5g辛开苦降,清热燥湿,有清热不恋湿,祛湿不助热之妙,适用于湿热互结之呕吐。加黄芩、吴萸效果更佳。

8-10g;10g辛开苦降,清热降逆止痢,适用于湿热所致的呕吐、下痢证。常加用黄连、厚朴增其辛开苦降之功。

黄连吞服3g,煎服3-5g;10g清热降逆,消痞止痛,适用于湿热互结之胸痹。常加用黄芩、干姜之类,疗效更佳。

(三)升降相反药对

1:10辛开苦降,交通心肾,引火归元,有「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妙,适用于心肾失交之不寐。此类病人应忌烟酒辛辣之物,服一至二个月后,才能根除。

8-10g;10g和解少阳,有解表又清,升沟又降浊之妙,适用于少阳经寒热或少阳经发热。临床用于胆囊炎、胆结石发热,效果尚佳。

外感5-10g、内伤2-5g;10g一在外感病中能解表清里;二在内伤杂病中能升清降浊。

10g(新鲜者加倍);10-15g后下降肝阳,升清阳,有升清不助阳上越,降肝不恋浊之妙。适用于肝阳挟湿浊之头痛。白蒺藜骨碎补10g沈降补肾不碍疏肝,升散肝热不碍滋肾特点适,适用于肾虚肝热之牙痛。

10g;生牡蛎30g敛阴不致郁结,升散不耗阴液,有升降既济、除邪匡正之妙。适用于肝阴亏损、风阳上扰之头痛病。

3-4.5g;9-12g宣肺平喘,有升降既济、开合适度之妙,适用于痰浊阻塞气道之喘哮病。

(四)润燥相反药对

10g润肺止咳,燥湿化痰,润燥相济,有润肺不恋湿,燥湿不伤阴之优,适用于肺燥脾湿之咳嗽。

10g治夜盲,有寒温润燥相济之妙。

15g;10g滋阴燥湿,有滋阴不碍湿,燥湿不伤阴之优,适用于阴虚挟湿之痿病。

10-15g;5g养胃阴、降呕逆,适用于胃阴亏损之呕吐病。

(五)散敛相反药对

2-4.5g;5g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一散一敛,有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之优。适用于寒饮伏肺之哮喘病。

3-5g;5-8g温肺祛饮,止咳平喘,散敛既济,有宣肺不伤肺气,温肺不耗肺津之妙,适用于寒饮咳喘之病证。

(六)其它相反药对

5-10g;3-5g温通心阳,适用于心气虚寒证。

30g少则效差;3-5g酸甘化阴,适用于拘急性疼痛。

10g;15g行气活血通络,适用于气滞血瘀之病证。

5-10g;10g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适用于血虚挟寒证。

1-3g;5-10g搜风涤痰,对疑难痼疾有一定疗效。适用于风痰挟瘀之头痛,痰瘀阻络之痛风、腰腿痛、中风、面瘫、淋巴结肿大、慢性腰肌劳损。

10g既清外侵风湿热之邪,又除内蕴瘀血之患,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之病。

3-6g;5-8g治痢。

相使药对

10-30g;30g(均先煎30分钟)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温肾潜阳,有温下之力,而无热上之弊,适用于阳虚浮火上越之证。

15-30g;3-5g只治里不治表。茯苓得桂枝之使,功擅温阳涤饮,适用于痰饮病。

30-60g;5-10g饴糖得桂枝之使,功擅甘温建中,缓急止痛。适用于中虚脘痛之病证。

鲜者10-15g;5-10g菖蒲得郁金之使,开窗之力益宏,适用于湿温病痰浊蒙敝心包、杂病惊痫、失眠等神态失常病证。

10-15g;1-2g石菖蒲得川贝母之使,开窍之力尤宏,适用于急性热病之神昏。

10-30g先煎;5-10g一在表祛风清热、无温通助邪、寒凉抑遏之弊;二在里既能清热降逆,又能温化水饮。适用于风湿热病、胃热挟寒饮病。

0.3-1研末吞服;3-4.5g清郁闭之热结,散外来之寒邪,适用于寒热夹杂之痹病。羚羊角可用10倍山羊角代用煎服。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gj/8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