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的危害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13569.html
概念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与本病密切相关,可参照本讲论治。
病因病机
1.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2.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诊断
诊断
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常伴有心悸、气短、汗出,甚则喘息不得卧。
2.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心电图应作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选用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是确诊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
鉴别诊断
1.胃脘痛
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2.真心痛
是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的危重急症。
气滞心胸
临床表现: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胸部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批注:心脏病史、常有胸闷、情绪变化加重)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陈皮1、柴胡1、枳壳1、白芍1、炙甘草2、香附1、川芎1;10剂。
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
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加味逍遥散。
病案举例
患者女性,40岁,年5月就诊,诉胸闷、心悸不适数年,寒热交替及精神紧张时加重,心中惴惴不安,甚则不能活动,经服用多种西药后未见缓解﹐加之患者经济状况一般,虽经多种检查及西药治疗未见明确结果,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烦恼。在无奈之下转投中医治疗﹐以期获得疗效。
患者神色如常﹐形体一般﹐胸闷、心悸,时有加重,静时时有叹息,眠差梦多,食欲尚可,稍有口干,无口苦﹐无恶寒发热,无胸痛及放射痛,二便调,舌质稍暗、边尖红,脉弦。检查结果:生化、甲功等未见异常。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胸片示:未见明显异常。平板运动试验示:阴性。
西医诊断:胸闷查因。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气滞血瘀型。病机:气滞血瘀,心肝气血运行受阻。
治法:疏肝理气,养阴活血。
处方:柴胡2、丹参2、麦冬2、白芍1、赤芍1、香附1、郁金1、枳壳1、远志1、甘草2。3剂。
二诊:3剂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予前方7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胸闷、心悸消失,纳眠可,情志舒畅,精神好转﹐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后未再服用中药,随访半年无复发。
说明:以上医学观点为专家个人意见,不代表天江药业立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