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方法创新肝部病4

摘自上篇第三章

提示:Foreword

笔者认为:中、西医治疗肝的病/症,有缺陷和不足:

(1)肝的病症:具备内脏下垂综合症(标)的临床表现:1.经常、或反复感冒;2.头部症侯群;3.胸部症候群;4.腹部症候群;5.腰、颈、肩及四肢关节症候群;6.大便异常;7.小便异常…等全身病/证。

(2)肝病病因:具备“五脏虚弱或五脏皆虚”(本)的诊断标准,

(3)治疗原则:“补五脏之虚”为主。

(4)代表方剂:1.文氏百病丸(专利名:五脏调补丸)。

2.文氏百病2号(专利申请名:癌症调补丸)。

(5)治疗效果:有效率%,无毒、副作用。

THEEND

4.5文氏百病丸治疗肝的病症

4.5.4.肝病治疗

4.5.4.1西药治疗参见西医有关书籍

西医学认为:甲肝,乙肝,丙肝…是传染性疾病,大部份有家族史。

西医西药治疗肝脏疾病,无特效药治疗,一般是保肝及对症治疗。

4.5.4.2.中医治疗

一九九八年五月以前,中医教科书无“肝阳虚,肝气虚”二证记载,与临床实际不符,可能是导致肝病难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九九八年五月后,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增加了“肝阳虚,肝气虚”二证记载,这样符合临床实际,可使肝的病/症更加完善。

但是,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未见“肝阳虚,肝气虚”二证的治疗原则及方药。

中医治疗肝的病、症,有一定疗效,但也有缺陷。

第一是“病因”有缺陷:

中医教科书中“肝的各种病因”,其实质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疾病的本质。

第二、“辨证论治方法”有缺陷:

中医将患者全身病、症中的一组“主要证状或症候群”,进行辨证论治,缺乏整体观念,其辨证治疗的结果是“表面现象”。

第三、“方药”缺陷:

中医所配方药,仅局限于所“辨证”的“证型”而选用相对应的方剂。

大量临床验证,中医方药缺乏“整体治疗”,其辨证治疗的结果是“治标不治本”。

“各论”16:郁证…(实证)

(1)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大便失常,女子月亊不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气郁结证状,符合内脏下垂综合症3.4.6项标准,患者就诊时,临床表现肯定不止教材所例病症:假如同时还具有:

(2)气郁化热:…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干而苦(或口嗅),大便秘结(或羊屎状,2--5天/1次),或头痛,目赤,耳鸣,舌质红(一般患者还具有:口、舌生疮,疼痛…等,一般经常发作,久治不愈),苔黄腻,脉弦数(西医的习惯性便秘,急慢性口腔溃疡,神经性头痛,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或大柴胡汤加减(根据医生习惯,灵活运用)。

:气郁化热证状,符合内脏下垂综合症2.3.4.6项标准,假如患者同时还具有:

(3)气滞痰郁证: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岀,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舌、脉…(西医的急/慢性咽喉炎,中、西医治疗,急性期效果较好,慢性期效果较差)。

:气滞痰郁证,符合内脏下垂综合症3.4.6项标准。

以上3种证型,或临床表现,常常同时岀现在一个患者身上,按照中医辨证,应该属于里证,热证,阳证,实证(大多数患者同时还有表证--感冒)。

方药:...

:选哪个方最合适?选哪个方最正确?教科书上,可能查不岀最适合以上三种证型同时岀现的方药!

假如患者具有以上三种证型,同时还具有:

(4).心脾两虚:少寐(失眠,多梦)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纳呆),舌、脉…(或同时具有:易晕车、船、飞机,…);

:假如患者同时还具有:

(5)“腰、颈、肩及四肢酸软无力,或麻木,冷痛,冬天易生冻疮…(西医的骨质增生症,椎间盘突岀症,中医的风痺,寒痺或肾虚腰痛,冻疮等)。

:以上五组证状,或五种证型,其中“4组实证,1组虚证”,临床上,常常同时岀现在一个患者身上。

按照中医教科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应该怎样进行“辨证论治”,选何方,或何种复方为宜?用什么药物治疗?

笔者认为:如果按照中医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根本无法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根本无法将五组证型进行“整体、综合、全身”治疗!

笔者认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有严重缺陷或不足,从而创立:“辨病论治,整体治疗”的方法,“标本兼治”,填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缺陷或不足!

欢迎阅读:中医理论/方法创新-4肝病(5)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ihue.com/chcd/6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