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去哪里看 http://www.kstejiao.com/
年10月27日-29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年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中医师承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大会在10月27日晚举行了换届选举会议。选举产生了学术流派传承分会新一届委员会委员、主要成员及党的工作小组成员。选举成都中医药大学冯全生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刘渊教授担任分会秘书长,分会还聘任了包含4位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在内的全国著名专家、老先生担任学术顾问。
本次学术年会围绕“守正创新开新局,同心建功新时代”的主题,设置了主论坛、4个分论坛和圆桌会议等。特邀了包括国医大师王新陆、王庆国;全国名中医张之文、罗颂平、岐黄学者王振国、全国中医流派大家、传承工作室代表、全国优才等在内40余专家主题报告。大会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同行专家、学者、中医流派研究爱好者等余人参会。
本次论坛设主题论坛和内科、外科与针推、妇儿、优才与青年四个分论坛。40余位专家围绕流派传承、学术发展、临床经验等分享交流,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中医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发展的时代新风貌。
大会学术报告主论坛,国医大师王新陆作《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报告,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文化复兴的战略要求三方面出发,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中医药发展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学科自信和能力自信,实现继往开来的创新发展。国医大师王庆国作《从柴胡桂枝汤看伤寒论对内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报告,从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阐述了《伤寒论》对医经家与经方家学术观点的融合与发展,并以柴胡桂枝汤为例分析了经方之用贵在变通的处方思路。首届全国名中医张之文作《流派传承特点与启示》报告,从中医学术流派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临床应用等出发,深入阐释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大家的继承与发扬等。并例举达原饮的产生发展应用等,展示温病大家的学派传承对于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岐黄学者王振国作《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现状、趋势与思考》报告,他从学术流派研究内容、方法出发,对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概念外延及当代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展望了学术流派研究未来的发展。
4个分论坛上,燕京赵氏皮科流派、龙江医学流派、孟河医派、龙砂医学流派、新安医学流派、齐鲁内科时病流派、岭南医学流派、钦安卢氏扶阳流派等流派传承人和工作室负责人等专家进行了分享交流。
在内科流派分论坛上,钦安卢氏扶阳学派第三代传人卢崇汉教授作了《卢氏扶阳学派源起》的报告,通过三则生动的医学案例,讲述了扶阳学派立法遣药的治疗思路和用药方法,同时通过追溯祖辈习医的经历,全面介绍了扶阳学派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强调了扶阳学派学术传承的历史渊源。省中医药学会会长杨殿兴教授作了《川派中医药研究》学术报告,梳理了四川现存的特色中医药流派学术渊源及其传承发展情况,全面分析了川派中医药的形成因素、学术影响;例举了川派代表医家及其贡献,总结了川派中医药的特色成就;龙江医派姜德友教授、巴蜀伤寒流派傅元谋教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施维群教授、流派传承分会副主任委员闫志安研究员、吴氏扶阳流派彭江云教授、李孔定中医药流派沈其霖教授、新安王氏内科流派胡建鹏教授等围绕本流派发展源流、学术发展、临证特色等做了精彩分享。
在外科与针推学术流派分论坛上,郑怀贤骨科流派张世明教授作了《郑氏骨科流派发展简史及诊疗特色》的学术报告,郑氏骨科为中国中医骨伤重要流派、中国中医运动医学开创者,注重武医结合,擅长伤科辨证,手法、伤科药物和功能锻炼,特色鲜明,疗效显著。峨眉伤科流派罗才贵教授、燕京赵氏皮科流派曲剑华教授、顾氏外科流派阙华发教授、陇中正骨流派李盛华教授、岭南陈氏挑针流派陈栋教授、丁氏推拿流派孙武权教授、齐鲁针灸流派张永臣教授、龚心裕·黄济川胃肠医学学派杨向东教授等学派传承人及代表分别围绕学派传承、发展作主题报告,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引人入胜。
在妇儿学术流派分论坛上,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全国名中医罗颂平教授作《从五脏相关理论谈中医生殖轴研究》的报告,介绍了五脏相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相关研究理论是对五脏相关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发展,指导临床提升疗效。中医疼痛流派韦绪性教授、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吕英主任医师、宣氏儿科流派陈健教授、何氏妇科流派曹俊岩教授、新安郑氏喉科流派宋若会教授、川派儿科刘渊教授、新安富堨王氏妇科流派郜峦教授等分享了学派发展对妇儿疾病的诊疗新认识、治疗新策略。
优才与青年论坛8位专家学者唐文富、汤伟、张丰聪、卜菲菲、金钊、陶国水、吴凌燕、吴文军围绕如何担负好流派传承的青年使命、如何用好用活经典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分享了独到见解与感悟体会。
展望未来,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将与学界同仁戮力同心,紧密围绕“传承创新发展”的主线,发挥“流派活态传承”的优势,不忘初心,强化交流,互鉴学术,深耕经典,提升临床,服务健康,传播文化,共同擘画中医药传承发展新蓝图,全力推动流派传承创新发展新未来,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的新征程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